油田酸化压裂返排液油水分离实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 油田酸化压裂返排液处理现状 | 第11-16页 |
1.3.1 酸化压裂液概述 | 第11-12页 |
1.3.2 酸化压裂液类型及主要成分 | 第12-14页 |
1.3.3 酸化压裂液处理方法 | 第14-16页 |
1.4 水力旋流器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4.1 旋流分离器原理 | 第16-17页 |
1.4.2 旋流分离器性能参数 | 第17-19页 |
1.4.3 旋流器结构参数 | 第19-21页 |
1.4.4 旋流器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物性分析 | 第24-34页 |
2.1 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法 | 第24-28页 |
2.1.1 旋流分离装置 | 第24-25页 |
2.1.2 破胶降粘装置 | 第25-26页 |
2.1.3 原油脱水装置 | 第26页 |
2.1.4 粒径测试装置 | 第26-28页 |
2.2 酸化压裂返排液的油水性质 | 第28-31页 |
2.2.1 压裂液原油密度和温度的关系 | 第28-29页 |
2.2.2 压裂液原油粘度和温度的关系 | 第29-30页 |
2.2.3 压裂液污水粘度测量 | 第30-31页 |
2.3 测量参数和方法 | 第31-34页 |
2.3.1 污水含油浓度测量 | 第31-32页 |
2.3.2 原油含水量测量 | 第32页 |
2.3.3 原油标定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酸化压裂返排液预处理实验研究 | 第34-50页 |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4-35页 |
3.2 降粘药剂筛选 | 第35-40页 |
3.2.1 过硫酸铵破胶 | 第35-36页 |
3.2.2 H_2O_2破胶 | 第36-37页 |
3.2.3 Fenton试剂破胶 | 第37-40页 |
3.3 破胶降粘的微观变化 | 第40-41页 |
3.4 酸化压裂反排液破乳实验 | 第41-48页 |
3.4.1 压裂液破除乳化油 | 第42-45页 |
3.4.2 原油脱水实验 | 第45-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酸化压裂返排液除油实验研究 | 第50-78页 |
4.1 结构参数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0-57页 |
4.1.1 锥段角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4.1.2 导叶角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3 溢流口直径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4.1.4 尾管长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4.2 操作参数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7-62页 |
4.2.1 流量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7-60页 |
4.2.2 溢流率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3 背压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 物性参数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62-74页 |
4.3.1 压裂液乳化实验 | 第62-63页 |
4.3.2 乳化程度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3 破乳效果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4 粘度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5 旋流器参数对分级效率的影响 | 第66-71页 |
4.3.6 旋流器加气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71-74页 |
4.4 两级旋流串联实验 | 第74-75页 |
4.5. 分离效率预测模型 | 第75-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酸化压裂返排液处理工艺及旋流分离机理初探 | 第78-84页 |
5.1 酸化压裂液处理工艺 | 第78-80页 |
5.1.1 酸化压裂液处理结果 | 第78-79页 |
5.1.2 酸化压裂液工艺路线设计 | 第79-80页 |
5.2 旋流器临界粒径的计算 | 第80-8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