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十区块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3-15页 |
1.4 完成工作量及取得主要认识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特色之处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2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0页 |
2.2 区域沉积演化特征 | 第20-22页 |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2-30页 |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2-23页 |
3.2 标志层识别 | 第23-26页 |
3.3 全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6-30页 |
第4章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研究 | 第30-38页 |
4.1 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4.2 沉积相类型 | 第31页 |
4.3 单井沉积相划分 | 第31-33页 |
4.4 动态资料验证 | 第33-34页 |
4.5 沉积相展布 | 第34-38页 |
第5章 储层特征 | 第38-50页 |
5.1 岩石学特征 | 第38-41页 |
5.2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41-50页 |
第6章 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 第50-58页 |
6.1 油水分布规律 | 第50-52页 |
6.2 油藏主控因素 | 第52-54页 |
6.3 储层评价 | 第54-58页 |
第7章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58-66页 |
7.1 建模方法的选择 | 第58页 |
7.2 数据整理 | 第58-59页 |
7.3 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59页 |
7.4 沉积微相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7.5 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7.6 模型验证 | 第63-64页 |
7.7 储量拟合 | 第64-66页 |
第8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66-79页 |
8.1 剩余油研究方法 | 第66-67页 |
8.2 剩余油分布受控主要因素 | 第67-68页 |
8.3 剩余油成因类型 | 第68-69页 |
8.4 剩余油分布定性研究 | 第69-75页 |
8.5 剩余油分布定量研究 | 第75-79页 |
第9章 结论与认识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个人简介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