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国际背景 | 第12-13页 |
1.1.2 国内背景 | 第13-14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1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5-2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2章 传媒产业集簇高端化发展的科技创新动力 | 第23-33页 |
2.1 一般理论 | 第23-27页 |
2.1.1 传媒产业集簇高端化科技创新的内涵 | 第23-24页 |
2.1.2 传媒产业集簇高端化科技创新的要素 | 第24页 |
2.1.3 传媒产业集簇高端化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 | 第24-27页 |
2.2 先进实践 | 第27-30页 |
2.2.1 以好莱坞为例的美国传媒产业科技创新实践 | 第27-28页 |
2.2.2 以英国报业为例的欧洲传媒产业科技创新实践 | 第28-29页 |
2.2.3 以韩国釜山为例的亚韩传媒产业科技创新实践 | 第29-30页 |
2.3 动力机制 | 第30-33页 |
2.3.1 核心动力机制 | 第30-31页 |
2.3.2 辅助动力机制 | 第31-32页 |
2.3.3 外围动力机制 | 第32-33页 |
第3章 传媒产业集簇高端化发展科技创新的层面与模式 | 第33-40页 |
3.1 传媒产业集簇高端化发展科技创新的层面 | 第33-35页 |
3.1.1 观念创新 | 第33-34页 |
3.1.2 技术创新 | 第34页 |
3.1.3 制度创新 | 第34-35页 |
3.2 传媒产业集簇高端化发展科技创新的模式 | 第35-40页 |
3.2.1 “双螺旋结构”与“三螺旋结构” | 第35-37页 |
3.2.2 “创新网络结构” | 第37-38页 |
3.2.3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结构” | 第38-40页 |
第4章 传媒产业集簇高端化发展科技创新的风险预控 | 第40-50页 |
4.1 传媒产业集簇高端化发展科技创新风险预控体系 | 第40-42页 |
4.1.1 风险预控的原则设置 | 第40-41页 |
4.1.2 风险预控的方法选择 | 第41页 |
4.1.3 风险预控的指标设计 | 第41-42页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下传媒产业集簇科技创新风险预控 | 第42-44页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 第42-43页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下科技创新风险预控的实施流程 | 第43-44页 |
4.3 预控案例分析 | 第44-50页 |
4.3.1 以北京 CBD 国际传媒产业集簇区为例 | 第44-45页 |
4.3.2 模糊综合评价法下北京 CBD 国际传媒产业集簇区风险预控 | 第45-46页 |
4.3.3 启示与推论 | 第46-50页 |
第5章 传媒产业集簇高端化发展科技创新的战略与策略 | 第50-54页 |
5.1 政府如何把舵助力 | 第50-52页 |
5.1.1 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规制环境 | 第50-51页 |
5.1.2 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市场条件 | 第51页 |
5.1.3 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 | 第51-52页 |
5.2 创新策略的四个要务 | 第52-54页 |
5.2.1 创新产业集簇内部科技服务平台 | 第52页 |
5.2.2 创新产业集簇内部知识产权交易 | 第52-53页 |
5.2.3 创新集簇高端科技管理方法 | 第53页 |
5.2.4 创新社会传媒科技的聚集力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