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6页 |
1.1 引言 | 第14-16页 |
1.2 多孔碳材料的概述 | 第16-17页 |
1.3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氮参杂改良 | 第17-26页 |
1.3.1 活化法 | 第17-22页 |
1.3.2 模板法 | 第22-26页 |
1.3.3 多孔碳的氮掺杂改良 | 第26页 |
1.4 多孔碳材料在多领域的应用 | 第26-35页 |
1.4.1 锂离子电池 | 第27-29页 |
1.4.2 超级电容器 | 第29-31页 |
1.4.3 CO_2捕集 | 第31-35页 |
1.5 选题依据和目的 | 第35-36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6页 |
第2章 氮掺杂微米花状多孔碳材料的合成及其锂离子电池和CO_2吸附性能研究 | 第46-74页 |
2.1 引言 | 第46-4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8-49页 |
2.2.2 实验部骤 | 第49页 |
2.2.3 产物表征 | 第49-50页 |
2.2.4 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 | 第50页 |
2.2.5 CO_2吸附性能测试 | 第5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6页 |
2.3.1 材料的合成机理 | 第50-52页 |
2.3.2 材料的表征 | 第52-58页 |
2.3.3 储锂性能研究 | 第58-62页 |
2.3.4 CO_2吸附性能研究 | 第62-6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第3章 氮掺杂多孔碳纳米纤维网的制备及其对CO_2捕获和转化的性能研究 | 第74-106页 |
3.1 引言 | 第74-7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5-78页 |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75-76页 |
3.2.2 实验部骤 | 第76-77页 |
3.2.3 产物表征 | 第77页 |
3.2.4 CO_2吸附性能测试 | 第77页 |
3.2.5 CO_2和环氧化物的环加成测试 | 第77-7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8-98页 |
3.3.1 材料的合成路线及应用 | 第78-79页 |
3.3.2 材料的结构和化学性质表征 | 第79-91页 |
3.3.3 CO_2吸附性能以及CO_2与环氧化合物的加成反应研究 | 第91-9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6页 |
第4章 氮掺杂分级多孔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CO_2吸附和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 第106-131页 |
4.1 引言 | 第106-10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8-111页 |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08-109页 |
4.2.2 实验部骤 | 第109-110页 |
4.2.3 产物表征 | 第110页 |
4.2.4 CO_2吸附性能测试 | 第110页 |
4.2.5 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 | 第110-11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3页 |
4.3.1 材料的结构及化学成分表征 | 第111-117页 |
4.3.2 CO_2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117-121页 |
4.3.3 储锂性能研究 | 第121-12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1页 |
第5章 以废弃山竹壳制备三维多孔碳材料及其CO_2捕获和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 第131-160页 |
5.1 引言 | 第131-13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33-136页 |
5.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33-134页 |
5.2.2 实验部骤 | 第134-135页 |
5.2.3 产物表征 | 第135页 |
5.2.4 CO_2吸附性能测试 | 第135页 |
5.2.5 超级电容器性能测试 | 第135-13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6-153页 |
5.3.1 材料的合成路线及应用 | 第136-137页 |
5.3.2 材料的结构和化学性质表征 | 第137-145页 |
5.3.3 CO_2吸附性能研究 | 第145-150页 |
5.3.4 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 第150-1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60-162页 |
结论 | 第160-161页 |
展望 | 第161-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62-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作者简介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