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緒論 | 第9-18页 |
(一)研究背景與選題意義 | 第9-10页 |
(二)研究現狀 | 第10-18页 |
1.全本概述類 | 第10-14页 |
2.他書比勘類 | 第14-15页 |
3.單經研究類 | 第15-18页 |
一、《儀禮注疏校勘記》刊行過程中三個階段的作者 | 第18-34页 |
(一)《儀禮注疏校勘記》的原作者 | 第18-30页 |
1.阮元與《儀禮注疏校勘記》 | 第18-24页 |
2.徐養原與《儀禮注疏校勘記》 | 第24-26页 |
3.《儀禮注疏校勘記》的總校者 | 第26-30页 |
(二)《儀禮注疏校勘記》的摘録者 | 第30-31页 |
(三)《儀禮注疏校勘記》的後期校定者 | 第31-34页 |
二、《儀禮注疏校勘記》的版本流傳 | 第34-50页 |
(一)《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編纂的前期準備 | 第34-36页 |
(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編纂過程及流傳過程 | 第36-39页 |
1.文選樓本系統 | 第38-39页 |
2.南昌府學本系統 | 第39页 |
(三)《儀禮注疏校勘記》各版本對比差異統計 | 第39-50页 |
1.文選樓本系統《儀禮注疏校勘記》兩個版本之對比 | 第39-42页 |
2.南昌府學本系統《儀禮注疏校勘記》兩個版本之對比 | 第42-44页 |
3.《經解》本與中華本對比概況 | 第44-50页 |
三、《經解》本與中華本《儀禮注疏校勘記》比勘(上) | 第50-61页 |
(一)《經解》本獨有校勘記分析 | 第50-58页 |
1.指出宋本之誤類校勘記被刪原因分析 | 第52-53页 |
2.指出他本之誤類校勘記被刪原因分析 | 第53-55页 |
3.僅存異同、未定是非類校勘記被刪原因分析 | 第55-58页 |
(二)中華本獨有校勘記分析 | 第58-61页 |
四、《經解》本與中華本《儀禮注疏校勘記》比勘(下) | 第61-86页 |
(一)觀點不一的校勘記 | 第61-75页 |
1.中華本刪除觀點的校勘記 | 第61-65页 |
2.中華本新增觀點的校勘記 | 第65-70页 |
3.觀點相反 | 第70页 |
4.“倒”文例 | 第70-75页 |
(二)觀點一致,其他原因而異 | 第75-86页 |
1.《經解》本之誤 | 第75-80页 |
2.中華本之誤 | 第80-84页 |
3.二本均有誤 | 第84-86页 |
結論 | 第86-93页 |
(一)中華本、《經解》本的價值及不足 | 第86-89页 |
1.中華本的特點 | 第86-87页 |
2.《經解》本的特點 | 第87-88页 |
3.關於中華本與《經解》本的使用抉擇 | 第88-89页 |
(二)關於阮元對南昌府學本《校勘記》的態度的一點看法 | 第89-93页 |
參考文獻 | 第93-98页 |
致謝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