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有机电致发光概述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简史 | 第12-13页 |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1.4 磷光电致发光 | 第14-18页 |
1.4.1 磷光的产生和衰减过程 | 第14-15页 |
1.4.2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激发特征 | 第15-16页 |
1.4.3 主-客体结构 | 第16页 |
1.4.4 过渡金属铱配合物 | 第16-18页 |
1.5 量子化学计算基础 | 第18-20页 |
1.5.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18-19页 |
1.5.2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 第19-20页 |
1.5.3 量子化学基组 | 第20页 |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6.1 选题意义 | 第20-21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6页 |
第二章 以膦硅醇为次配体的磷光铱(III)配合物的发光颜色和磷光性能的理论研究 | 第26-48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44页 |
2.3.1 基态和最低三重激发态的几何构型 | 第28-30页 |
2.3.2 前线分子轨道的性质(FMO) | 第30-32页 |
2.3.3 吸收光谱 | 第32-35页 |
2.3.4 磷光光谱 | 第35-36页 |
2.3.5 磷光量子效率 | 第36-44页 |
2.4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第三章 以脒基/吡啶苯基为配体的磷光铱(III)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磷光性能的理论研究 | 第48-66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计算细节 | 第49-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2页 |
3.3.1 基态和最低三重激发态的几何结构 | 第50-52页 |
3.3.2 在甲苯溶液中的吸收光谱 | 第52-54页 |
3.3.3 磷光光谱 | 第54-55页 |
3.3.4 磷光量子效率 | 第55-62页 |
3.4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第四章 不同环金属配体和辅助配体对磷光铱(III)配合物磷光性能的影响 | 第66-85页 |
4.1 引言 | 第66-67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67-69页 |
4.2.1 理论背景 | 第67-68页 |
4.2.2 计算方法 | 第68-6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9-81页 |
4.3.1 基态(S0)的几何构型 | 第69页 |
4.3.2 前线分子轨道性质 | 第69-71页 |
4.3.3 吸收光谱 | 第71-72页 |
4.3.4 磷光光谱 | 第72-74页 |
4.3.5 新设计的配合物和实验合成的配合物之间的比较 | 第74-81页 |
4.4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第五章 主配体上取代基和不同次配体的协同作用对铱(III)配合物磷光过程的影响 | 第85-104页 |
5.1 引言 | 第85-87页 |
5.2 计算细节 | 第87-8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9页 |
5.3.1 基态和三重激发态的几何构型 | 第88-91页 |
5.3.2 发射光谱 | 第91-93页 |
5.3.3 磷光量子效率 | 第93-99页 |
5.4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6.1 总结 | 第104-105页 |
6.2 展望 | 第105-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