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8-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 论文特色 | 第25-27页 |
1.5.1 创新点 | 第25页 |
1.5.2 主要不足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27-49页 |
2.1 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27-29页 |
2.1.1 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 第27-28页 |
2.1.2 农业增长方式、农业发展方式 | 第28-29页 |
2.1.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 第29页 |
2.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 | 第29-35页 |
2.2.1 农业发展方式的立论依据 | 第29-33页 |
2.2.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立论依据 | 第33-35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35-49页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5-42页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42-49页 |
第三章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论框架 | 第49-58页 |
3.1 区域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 | 第49页 |
3.2 区域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框架 | 第49-51页 |
3.3 场域视角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 | 第51-52页 |
3.4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与动力因素 | 第52-54页 |
3.4.1 制约因素 | 第52-53页 |
3.4.2 动力因素 | 第53-54页 |
3.5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向 | 第54-56页 |
3.5.1 由粗放型农业转向集约型农业转变 | 第54-55页 |
3.5.2 由小规模兼业农业转向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转变 | 第55页 |
3.5.3 由环境掠夺型农业向环境友好型农业转变 | 第55-56页 |
3.6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 | 第56-5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的现状 | 第58-83页 |
4.1 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的区位条件 | 第58-66页 |
4.1.1 山西省的自然区位条件 | 第58-62页 |
4.1.2 山西省的经济社会区位条件 | 第62-66页 |
4.2 山西省农业生产方式现状 | 第66-73页 |
4.2.1 农产品供给总量与结构 | 第66-69页 |
4.2.2 粮食生产总量与生产结构 | 第69-72页 |
4.2.3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 第72-73页 |
4.3 山西省农业经营方式现状 | 第73-76页 |
4.3.1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 第73-74页 |
4.3.2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 | 第74-75页 |
4.3.3 农业特色化经营发展情况 | 第75-76页 |
4.4 山西省农业管理方式现状 | 第76-81页 |
4.4.1 农业产业总体规划 | 第77-79页 |
4.4.2 农业扶持政策 | 第79-80页 |
4.4.3 农业产业管理水平 | 第80-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特征的实证分析 | 第83-114页 |
5.1 山西省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 第83-91页 |
5.1.1 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法 | 第83-85页 |
5.1.2 指标选取及计算结果 | 第85-89页 |
5.1.3 山西省农业生产效率的特征分析 | 第89-91页 |
5.2 山西省农业经营效益评价 | 第91-102页 |
5.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与网络平台调查法 | 第91-93页 |
5.2.2 指标选取及计算结果 | 第93-96页 |
5.2.3 山西省农业经营效益的特征分析 | 第96-102页 |
5.3 山西省农业协调发展能力评价 | 第102-112页 |
5.3.1 构建区域农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思路和基本原则 | 第103页 |
5.3.2 区域农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 | 第103-108页 |
5.3.3 指标选取及计算结果 | 第108-109页 |
5.3.4 山西省农业协调发展能力的特征分析 | 第109-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场域视角下的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案例剖析 | 第114-134页 |
6.1 县域场域视角的农业管理方式分析 | 第114-121页 |
6.1.1 县域场域的发展调查 | 第114-115页 |
6.1.2 县域场域的分段抽样及典型特征 | 第115-118页 |
6.1.3 县域场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8-121页 |
6.2 合作社场域视角的农业经营方式微观验证 | 第121-126页 |
6.2.1 合作社场域的发展调查 | 第121-124页 |
6.2.2 合作社场域的典型模式 | 第124-125页 |
6.2.3 合作社场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5-126页 |
6.3 家庭场域视角的农业生产方式微观验证 | 第126-132页 |
6.3.1 家庭场域的发展调查 | 第127-130页 |
6.3.2 家庭场域的典型模式 | 第130-131页 |
6.3.3 家庭场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1-13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七章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及动力因素 | 第134-143页 |
7.1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 第134-136页 |
7.1.1 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利用问题 | 第134-135页 |
7.1.2 农业经营中的人力资本问题 | 第135页 |
7.1.3 农业管理中的财政支农问题 | 第135-136页 |
7.2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动力因素 | 第136-141页 |
7.2.1 外部动力因素 | 第136-139页 |
7.2.2 内生动力因素 | 第139-141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八章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 第143-157页 |
8.1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向 | 第143-145页 |
8.1.1 向生产集约型农业转变 | 第143-144页 |
8.1.2 向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转变 | 第144页 |
8.1.3 向环境友好型农业转变 | 第144-145页 |
8.2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 第145-148页 |
8.2.1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目标 | 第145-146页 |
8.2.2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原则 | 第146-148页 |
8.3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 第148-155页 |
8.3.1 发展“功能农业”,构建概念增长极 | 第148-149页 |
8.3.2 推进玉米去库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 第149-150页 |
8.3.3 利用“互联网+”发展订单农业和社群农业 | 第150-151页 |
8.3.4 增强果蔬品牌实力,推动杂粮、畜牧品牌建设 | 第151-152页 |
8.3.5 发挥家庭农场功能,推广人才带动型模式 | 第152页 |
8.3.6 打通“两点一廊道”,打造农业优势集聚区 | 第152-153页 |
8.3.7 成立山西省农业信用公司,激活社会资金 | 第153-154页 |
8.3.8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再造一元农业管理生态 | 第154-155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55-157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7-161页 |
9.1 结论 | 第157-160页 |
9.2 展望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
作者简介 | 第167-169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