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一步法合成巯基修饰的银纳米团簇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9-35页
    1.1 银纳米团簇的概述及性质第19-22页
        1.1.1 光学特性第19-20页
        1.1.2 光谱可调性第20页
        1.1.3 催化性第20-21页
        1.1.4 低毒性第21-22页
    1.2 硫醇类修饰银纳米团簇的合成方法第22-25页
        1.2.1 两步还原法第22-23页
        1.2.2 一步还原法第23页
        1.2.3 两相配体交换法第23-24页
        1.2.4 固相合成法第24页
        1.2.5 刻蚀法第24-25页
    1.3 硫醇类修饰银纳米团簇的表征第25-27页
        1.3.1 荧光光谱第25页
        1.3.2 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第25页
        1.3.3 电喷雾电离质谱第25-26页
        1.3.4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26页
        1.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26-27页
    1.4 硫醇类修饰银纳米团簇的应用第27-29页
        1.4.1 检测生物分子第27-28页
        1.4.2 检测重金属离子第28页
        1.4.3 生物标记及细胞成像第28-29页
    1.5 论文的工作及意义第29-31页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29页
        1.5.2 论文的创新第29-30页
        1.5.3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5页
第2章 青霉胺修饰的银纳米团簇用于检测CU~(2+)第35-51页
    2.1 引言第35页
    2.2 实验部分第35-38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35-36页
        2.2.2 青霉胺修饰银纳米团簇的制备与表征第36-37页
        2.2.3 青霉胺修饰银纳米团簇作为荧光探针检测Cu~(2+)第37页
            2.2.3.1 检测Cu~(2+)的可行性第37页
            2.2.3.2 检测Cu~(2+)的选择性第37页
        2.2.4 自来水分析第37-3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8-47页
        2.3.1 青霉胺修饰的银纳米团簇的制备第38-40页
            2.3.1.1 考察青霉胺与银离子摩尔比的影响第38页
            2.3.1.2 考察pH的影响第38页
            2.3.1.3 考察还原剂浓度的影响第38-39页
            2.3.1.4 考察银离子浓度的影响第39页
            2.3.1.5 考察反应温度的影响第39页
            2.3.1.6 考察反应时间的影响第39-40页
        2.3.2 青霉胺修饰银团簇的表征第40-41页
            2.3.2.1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40页
            2.3.2.2 荧光光谱第40-41页
            2.3.2.3 红外吸收光谱第41页
        2.3.3 青霉胺修饰的银团簇检测溶液中的Cu~(2+)第41-44页
            2.3.3.1 探究荧光测定溶液中的Cu~(2+)的可能性第41页
            2.3.3.2 探究银团簇与Cu~(2+)最佳孵化时间第41-42页
            2.3.3.3 探究检测Cu~(2+)探针的最佳浓度第42页
            2.3.3.4 探究荧光检测Cu~(2+)的线性范围第42-44页
            2.3.3.5 离子选择性第44页
        2.3.4 探究检测Cu~(2+)的机理第44-45页
        2.3.5 探究银团簇的稳定性第45-46页
        2.3.6 测定实际样品中的Cu~(2+)第46-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第3章 一步法合成谷胱甘肽修饰的银纳米团簇及其用于检测生物样中的抗坏血酸和精氨酸第51-69页
    3.1 引言第51-52页
    3.2 实验部分第52-54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52-53页
        3.2.2 水溶性银纳米团簇的制备及表征第53页
        3.2.3 GSH-Ag NCs检测抗坏血酸第53-54页
        3.2.4 GSH-Ag NCs/AA体系检测精氨酸第5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4-64页
        3.3.1 水溶性银纳米团簇的制备第54-56页
            3.3.1.1 考察还原剂浓度的影响第54页
            3.3.1.2 考察溶液pH值的影响第54-55页
            3.3.1.3 考察反应温度的影响第55页
            3.3.1.4 考察反应时间的影响第55-56页
        3.3.2 谷胱甘肽修饰的银纳米团簇的表征第56-57页
            3.3.2.1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56页
            3.3.2.2 荧光光谱第56页
            3.3.2.3 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第56-57页
        3.3.3 谷胱甘肽修饰的银纳米团簇检测抗坏血酸和精氨酸第57-61页
            3.3.3.1 检测抗坏血酸和精氨酸的可行性第57页
            3.3.3.2 GSH-AgNCs检测抗坏血酸的线性范围第57-59页
            3.3.3.3 GSH-AgNCs检测抗坏血酸的干扰测定第59页
            3.3.3.5 GSH-AgNCs/AA对精氨酸的选择性第59-60页
            3.3.3.6 GSH-AgNCs/AA检测精氨酸的线性范围第60-61页
            3.3.3.7 银纳米团簇的稳定性测试第61页
        3.3.4 探究水溶性银纳米团簇荧光检测抗坏血酸和精氨酸的机理第61-62页
        3.3.5 实际样品检测第62-64页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第4章 双发射金银合金纳米团簇用于精氨酸和半胱氨酸的荧光比率检测第69-85页
    4.1 引言第69页
    4.2 实验部分第69-72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69-71页
        4.2.2 谷胱甘肽修饰金银合金纳米团簇的合成及表征第71页
        4.2.3 探究合金团簇检测精氨酸和半胱氨酸的可行性第71页
        4.2.4 其他离子和小分子的干扰实验及实际样检测第71-7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2-81页
        4.3.1 谷胱甘肽修饰金银合金纳米团簇的制备第72-74页
            4.3.1.1 考察金/银浓度比的影响第72页
            4.3.1.2 考察合成温度的影响第72-73页
            4.3.1.3 考察pH的影响第73页
            4.3.1.4 考察谷胱甘肽浓度的影响第73页
            4.3.1.5 考察还原剂量的影响第73-74页
            4.3.1.6 考察反应时间的影响第74页
        4.3.2 金银合金纳米团簇的表征第74-76页
            4.3.2.1 荧光光谱第74-75页
            4.3.2.2 红外吸收光谱第75页
            4.3.2.3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第75-76页
        4.3.3 金银合金团簇用于检测精氨酸和半胱氨酸第76-81页
            4.3.3.1 检测精氨酸和半胱氨酸的可行性第76页
            4.3.3.2 检测精氨酸线性范围第76-77页
            4.3.3.3 检测半胱氨酸的线性范围第77-78页
            4.3.3.4 精氨酸和半胱氨酸的选择性测试第78页
            4.3.3.5 检测表征第78-79页
            4.3.3.6 团簇稳定性测试第79页
            4.3.3.7 其他离子、小分子对检测的影响第79-80页
            4.3.3.8 实际样品检测第80-81页
    结论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附录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d/Ru负载型多孔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β-环糊精复合吸附剂制备及其超分子萃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