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3-22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3-16页 |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第13页 |
| 1.2 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 1.3 排除标准 | 第14-15页 |
| 1.4 病例脱落标准 | 第15-16页 |
| 1.5 疗效评价标准 | 第16页 |
| 2 试验器械 | 第16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 3.1 一般资料 | 第16页 |
| 3.2 治疗方式 | 第16-18页 |
| 3.3 观察指标 | 第18-19页 |
| 3.4 主要指标测定原理和注意事项 | 第19-21页 |
| 3.5 统计学方式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第22-33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22-26页 |
| 1.1 年龄和性别分布 | 第22-23页 |
| 1.2 病程分析 | 第23页 |
| 1.3 体重指数分析 | 第23-24页 |
| 1.4 合并疾病的分析 | 第24-25页 |
| 1.5 血尿酸与血脂水平相关性分析 | 第25-26页 |
| 2 各组间临床资料治疗前的水平比较 | 第26-27页 |
| 3 治疗后各组疗效比较 | 第27页 |
| 4 治疗后有效性的分析 | 第27-29页 |
| 4.1 治疗前后UA水平的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 4.2 治疗前后各组血脂水平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 5 治疗过程中安全性的分析 | 第29-33页 |
| 5.1 治疗前后CRP和ET-1 水平的分析 | 第29页 |
| 5.2 治疗前后Cr水平的分析 | 第29-30页 |
| 5.3 治疗前后ALT、AST水平的分析 | 第30页 |
| 5.4 各组治疗过程中痛风发作的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 5.5 各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比较分析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讨论 | 第33-50页 |
| 1 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 2 高尿酸血症及血脂异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析 | 第34-36页 |
| 2.1 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第34-35页 |
| 2.2 血脂异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第35-36页 |
| 3 高尿酸血症及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危害 | 第36-40页 |
| 3.1 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危害 | 第36-38页 |
| 3.2 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危害 | 第38-40页 |
| 4 高尿酸血症患者体内血脂水平的分析 | 第40-41页 |
| 5 高尿酸血症伴血脂异常患者体内CRP和ET-1 水平的分析 | 第41-42页 |
| 6 高尿酸血症伴血脂异常患者体内SCr水平的分析 | 第42-43页 |
| 7 高尿酸血症伴血脂异常人群体内ALT及AST水平的分析 | 第43页 |
| 8 高尿酸血症及血脂代谢异常的治疗 | 第43-47页 |
| 8.1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 第43-46页 |
| 8.2 血脂异常的治疗 | 第46-47页 |
| 9 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血症伴血脂异常的立题依据 | 第47-49页 |
| 9.1 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 | 第47-48页 |
| 9.2 非布司他治疗血脂异常的作用机制 | 第48-49页 |
| 9.3 高尿酸血症伴血脂代谢异常的治疗现状 | 第49页 |
| 10 本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59-61页 |
| 综述 | 第61-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