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导言 | 第8-19页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9页 |
| 一、协商民主与群体性事件相关问题概述 | 第19-28页 |
| (一)协商民主 | 第19-21页 |
| 1、协商民主的概念 | 第19页 |
| 2、协商民主的元素 | 第19-20页 |
| 3、协商民主的特征 | 第20-21页 |
| (二)群体性事件 | 第21-28页 |
| 1、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 第21-22页 |
| 2、群体性事件的属性 | 第22-23页 |
| 3、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 第23页 |
| 4、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 第23-25页 |
| 5、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 第25-28页 |
| 二、群体性事件治理中运用协商民主的可行性分析 | 第28-36页 |
| (一)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协商民主具备的条件 | 第28-29页 |
| 1、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政策引导 | 第28页 |
| 2、基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探索 | 第28-29页 |
| (二)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协商民主的功能发挥 | 第29-31页 |
| 1、实现公民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 | 第29-30页 |
| 2、实现公民直接参与公共决策 | 第30页 |
| 3、唤醒并凝聚公共理性 | 第30页 |
| 4、回应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冲突 | 第30-31页 |
| 5、实现内部矛盾的聚焦 | 第31页 |
| (三)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协商民主尝试 | 第31-36页 |
| 1、乌坎事件:保障村民的合法权利 | 第31-32页 |
| 2、厦门PX项目事件:保证公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 第32-34页 |
| 3、重庆“罢运”事件:确保充分的民意征求和舆情引导 | 第34-36页 |
| 三、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现实困境 | 第36-45页 |
| (一)治理过程中的理念困境 | 第36-37页 |
| 1、管控性的传统思维仍然突出 | 第36页 |
| 2、“维稳”观念的消极影响 | 第36-37页 |
| 3、基层管理者治理理念的缺陷 | 第37页 |
| (二)群众申述的机制困境 | 第37-39页 |
| 1、申诉渠道不畅 | 第37-38页 |
| 2、申诉程序繁琐拖曳 | 第38-39页 |
| (三)舆情管理的技术困境 | 第39-40页 |
| 1、新媒体环境下事态发展迅速 | 第39页 |
| 2、网络媒体应用不足 | 第39-40页 |
| (四)相关决策的科学性困境 | 第40-42页 |
| 1、决策前民意征求工作欠缺 | 第40-41页 |
| 2、决策中公众参与困难 | 第41-42页 |
| 3、决策时信息透明度不高 | 第42页 |
| (五)治理过程中监督和反馈的实效性困境 | 第42-45页 |
| 1、决策的执行缺乏民主监督 | 第42-43页 |
| 2、决策的执行效果缺乏及时反馈 | 第43-45页 |
| 四、基于协商民主的群体性事件破解建议探讨 | 第45-55页 |
| (一)植入协商民主治理理念 | 第45-47页 |
| 1、树立民主协商的社会治理理念 | 第45页 |
| 2、倡导协商“维稳”的思维方式 | 第45-46页 |
| 3、培育管理者的协商治理意识 | 第46-47页 |
| (二)建构群众协商申诉机制 | 第47-49页 |
| 1、确立问责原则保障渠道畅通 | 第47-48页 |
| 2、建立长效的利益表达机制 | 第48-49页 |
| (三)创新协商对话形式 | 第49-50页 |
| 1、开启网络协商对话模式控制事态发展 | 第49页 |
| 2、确立网络媒体引导机制凝聚公共理性 | 第49-50页 |
| (四)建构协商民主的决策机制 | 第50-53页 |
| 1、确立协商民主的决策机制 | 第50-51页 |
| 2、设定协商治理的决策程序 | 第51-52页 |
| 3、开启信息公开制度 | 第52-53页 |
| (五)建立协商监督反馈机制 | 第53-55页 |
| 1、建立协商监督机制 | 第53-54页 |
| 2、建立协商反馈机制 | 第54-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附录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