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金属材料论文

金属材料后继屈服面演化的实验与晶体塑性数值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现有屈服面试验及塑性理论研究第11-21页
        1.2.1 屈服面测试定义屈服的方法第13-14页
        1.2.2 屈服面测试方法的影响第14-15页
        1.2.3 屈服面测试与预加载条件、卸载路径的关联性研究第15-16页
        1.2.4 经典塑性理论及晶体塑性理论研究第16-21页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第21-23页
第二章 多晶铜后继屈服面试验的单试样法测试与结果分析第23-50页
    2.1 材料与试验仪器第24-26页
    2.2 后继屈服面测试的单试样法第26-30页
        2.2.1 屈服点定义方法第26-27页
        2.2.2 单试样的后继屈服面试验方法第27-29页
        2.2.3 屈服面试验数据处理第29-30页
    2.3 单试样法初始屈服面测试的试验研究第30-34页
    2.4 单试样法测试后继屈服面试验研究第34-41页
        2.4.1 不同预加载路径及预加载程度的单试样法后继屈服面试验第34-37页
        2.4.2 循环加载下不同卸载位置单试样法后继屈服面试验研究第37-41页
    2.5 单试样法测试后继屈服面合理性研究第41-48页
        2.5.1 测点数不同导致单试样法后继屈服面测试的差异性第41-45页
        2.5.2 测试顺序不同导致单试样法后继屈服面测试的差异性第45-48页
    2.6 单试样法实测后继屈服面出现内凹现象的讨论第48-49页
    2.7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多试样法后继屈服面试验与宏观本构分析第50-87页
    3.1 多试样法初始屈服面测试第51-54页
        3.1.1 多试样法初始屈服面测试方法与测试结果第51-53页
        3.1.2 初始屈服面多试样法与单试样法测试结果比较第53-54页
    3.2 多试样法后继屈服面试验研究第54-66页
        3.2.1 试样力学性能差异性统计分析第54-57页
        3.2.2 历经不同预变形后的多试样法后继屈服面试验第57-63页
        3.2.3 循环加载下不同卸载位置多试样法后继屈服面试验第63-66页
    3.3 单试样法与多试样法测定结果的比较第66-69页
    3.4 实测后继屈服面出现内凹现象的讨论第69-70页
    3.5 多试样法后继屈服面塑性流动分析第70-74页
    3.6 CHABOCHE模型对多试样法后继屈服面模拟分析第74-85页
        3.6.1 Chaboche本构模型介绍第75-76页
        3.6.2 Chaboche模型材料参数的确定第76-79页
        3.6.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多试样法后继屈服面模拟第79-85页
    3.7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四章 晶体塑性结合代表性单元模型的屈服面数值分析第87-119页
    4.1 T2铜晶体结构第88-89页
    4.2 考虑背应力演化的晶体黏塑性本构模型第89-95页
        4.2.1 考虑非线性随动硬化的晶体黏塑性本构第89-90页
        4.2.2 晶体黏塑性本构关系计算方法第90-95页
    4.3 代表性单元体(RVE)的建立及其边界条件第95-99页
    4.4 晶体黏塑性本构模型参数的确定第99-105页
    4.5 采用代表性单元对多晶铜多试样法后继屈服面的模拟与分析第105-118页
        4.5.1 不同预加载路径下代表性单元体变形非均匀性讨论第106-110页
        4.5.2 代表性单元体模拟多试样法后继屈服面计算方法第110-118页
    4.6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第五章 晶体塑性结合整体试样模型模拟屈服面测试第119-137页
    5.1 模拟试样模型第120页
    5.2 不同预变形下单试样法后继屈服面的实测与晶体塑性模拟比较第120-135页
        5.2.1 测试点数目对单试样法测试的影响第121-123页
        5.2.2 测点顺序对单试样法测试的影响第123-125页
        5.2.3 多试样法测试的影响第125-128页
        5.2.4 多试样法测试与单试样比较第128-135页
        5.2.5 内凹现象讨论第135页
    5.3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7-140页
    6.1 全文总结第137-138页
    6.2 本文创新点第138页
    6.3 展望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2页
致谢第152-15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54-1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及获奖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声发射技术的锈蚀损伤分布及其对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基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人参总皂苷多系统保护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