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块关联模型的漏洞发掘技术研究及应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概述 | 第12-14页 |
·漏洞发掘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6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漏洞概念及分类 | 第18-25页 |
·漏洞概念 | 第18-19页 |
·漏洞分类 | 第19-20页 |
·缓冲区溢出漏洞 | 第20-24页 |
·栈溢出 | 第21-22页 |
·堆溢出 | 第22-23页 |
·格式化字符串漏洞 | 第23页 |
·悬浮指针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漏洞发掘技术研究 | 第25-40页 |
·源代码审计 | 第25-29页 |
·源代码审计方法 | 第25-27页 |
·源代码审计工具 | 第27-28页 |
·问题分析 | 第28-29页 |
·二进制代码审计 | 第29-30页 |
·静态检测 | 第29页 |
·动态检测 | 第29-30页 |
·补丁比较技术 | 第30-36页 |
·源码补丁比较 | 第30-32页 |
·二进制补丁比较 | 第32-35页 |
·基于补丁比较的漏洞利用程序生成 | 第35页 |
·问题分析 | 第35-36页 |
·FUZZING 技术 | 第36-39页 |
·Fuzzing 原理 | 第36-37页 |
·Fuzzing 工具 | 第37-39页 |
·Fuzzing 技术缺陷 | 第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数据块关联模型理论 | 第40-48页 |
·理论框架 | 第40-41页 |
·数据块定义 | 第41页 |
·关联方式 | 第41-45页 |
·内关联 | 第42-43页 |
·外关联 | 第43-45页 |
·关联度 | 第45-46页 |
·评价标准 | 第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数据块关联模型应用 | 第48-69页 |
·系统整体设计 | 第48-49页 |
·数据块描述子系统 | 第49-54页 |
·XML 文件 | 第50-51页 |
·BDS 系统设计 | 第51-54页 |
·动态调试子系统 | 第54-59页 |
·调试与异常 | 第54-56页 |
·DDS 系统设计 | 第56-59页 |
·系统间通信 | 第59页 |
·RPC 应用子系统 | 第59-68页 |
·RPC 通信机制 | 第59-61页 |
·PCS 系统设计 | 第61-67页 |
·系统间通信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9-74页 |
·测试方法 | 第69-70页 |
·测试结果 | 第70-73页 |
·不同关联度 | 第70-71页 |
·不同产品 | 第71-72页 |
·漏洞发掘成果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74-76页 |
·论文的主要成果、创新与不足 | 第74-75页 |
·未来的研究工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