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水资源优化方法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国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国内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4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2.5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区域多水源水资源优化配置 | 第21-41页 |
2.1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 | 第21-24页 |
2.1.1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涵义 | 第21-23页 |
2.1.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要素 | 第23-24页 |
2.2 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 第24-25页 |
2.2.1 水资源优化配置发展阶段 | 第24-25页 |
2.2.2 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 第25页 |
2.3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系统论基础 | 第25-28页 |
2.3.1 系统论 | 第25-27页 |
2.3.2 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论 | 第27-28页 |
2.4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属性 | 第28-29页 |
2.5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 第29-32页 |
2.5.1 模型概述 | 第29页 |
2.5.2 模型建立 | 第29-32页 |
2.6 模型求解 | 第32-40页 |
2.6.1 遗传算法特点 | 第33-34页 |
2.6.2 遗传算法的基本结构 | 第34页 |
2.6.3 遗传算法的操作步骤 | 第34-37页 |
2.6.4 大系统分解协调的多目标遗传算法 | 第37-4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生态环境需水量确定 | 第41-58页 |
3.1 生态环境用水 | 第41-42页 |
3.1.1 生态环境用水的内涵 | 第41-42页 |
3.1.2 生态环境用水特点 | 第42页 |
3.2 生态环境用水定量计算方法分析 | 第42-45页 |
3.2.1 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3.2.2 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量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3.3 研究区河道生态需水量计算 | 第45-57页 |
3.3.1 最小非生物需水量计算方法 | 第45-49页 |
3.3.2 生物空间最小需求法 | 第49-51页 |
3.3.3 适宜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3.3.4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成果 | 第52-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远距离输水渠道仿真模拟 | 第58-84页 |
4.1 渠道水力计算 | 第58-72页 |
4.1.1 水流控制基本方程组 | 第58页 |
4.1.2 Preissimann隐式格式 | 第58-60页 |
4.1.3 渠道水流计算 | 第60-64页 |
4.1.4 内边界处理 | 第64-72页 |
4.1.5 输水干线的概化 | 第72页 |
4.2 模型的技术处理 | 第72-75页 |
4.3 模型的运行调试及不同工程状况下的计算成果及其分析 | 第75-83页 |
4.3.1 模型的运行调试 | 第75-77页 |
4.3.2 不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77-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 水资源实时调度模型及系统开发 | 第84-102页 |
5.1 水资源实时优化调度特点 | 第84-86页 |
5.2 济平干渠供水区实时优化调度建模思路 | 第86-87页 |
5.3 年内优化调度模型 | 第87-90页 |
5.3.1 确定性目标规划模型 | 第87-89页 |
5.3.2 年内分配随机目标规划模型 | 第89-90页 |
5.4 时段实时调度模型 | 第90-97页 |
5.4.1 东平湖实时优化调度模型 | 第91-93页 |
5.4.2 干渠水资源最优分配模型 | 第93-94页 |
5.4.3 分区水量优化配置子模型 | 第94-95页 |
5.4.4 节水灌溉水量的最优分配模型 | 第95-97页 |
5.5 实时调度系统开发 | 第97-98页 |
5.5.1 基于GIS的系统数据管理平台 | 第97页 |
5.5.2 大汶河流域来水预测子系统 | 第97页 |
5.5.3 济平干渠输水仿真子系统 | 第97页 |
5.5.4 水资源优化配置子系统 | 第97-98页 |
5.5.5 水资源实时调度子系统 | 第98页 |
5.5.6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评价子系统 | 第98页 |
5.6 人机交互界面 | 第98-100页 |
5.7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 第100-101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6 实例研究 | 第102-122页 |
6.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02-104页 |
6.1.1 社会经济自然概况 | 第102-103页 |
6.1.2 水资源概况 | 第103页 |
6.1.3 济平干渠概述 | 第103-104页 |
6.2 水资源优化配置基础工作 | 第104-109页 |
6.2.1 分区 | 第104页 |
6.2.2 代表年 | 第104页 |
6.2.3 水平年 | 第104-106页 |
6.2.4 需水量计算 | 第106-108页 |
6.2.5 可供水量计算 | 第108-109页 |
6.3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109-113页 |
6.3.1 模型建立 | 第109-111页 |
6.3.2 模型计算条件 | 第111页 |
6.3.3 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 第111-113页 |
6.4 实时优化调度 | 第113-121页 |
6.4.1 年内优化调度 | 第113页 |
6.4.2 时段实时优化调度 | 第113-114页 |
6.4.3 实时优化调度成果分析 | 第114-12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2-123页 |
7.2 主要创新成果 | 第123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3页 |
附录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