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果穗产量实时监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5-29页
    1.1 论文研究意义第15-17页
        1.1.1 玉米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第15-16页
        1.1.2 发展精确农业和智能测产的必要性第16-17页
    1.2 测产方法及其研究现状第17-26页
        1.2.1 人工抽样估产方法第18-19页
        1.2.2 基于预测模型的农作物估产第19-21页
        1.2.3 基于传感器的产量实时监测技术第21-26页
    1.3 论文的立项依据与研究思路第26-27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2章 玉米果穗产量监测方法第29-41页
    2.1 测产原理与方案第29-32页
        2.1.1 直接冲击方案第29-31页
        2.1.2 间接冲击方案第31-32页
    2.2 米果穗导向装置的参数设计第32-39页
        2.2.1 导向槽的安装角度第32-36页
        2.2.2 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第36-37页
        2.2.3 弧形挡板的参数设计第37-39页
    2.3 小结第39-41页
第3章 产量监测系统的硬件开发第41-53页
    3.1 系统硬件结构第41-42页
    3.2 人机交互部分第42-44页
        3.2.1 中央处理器第42-43页
        3.2.2 液晶显示模块第43页
        3.2.3 系统控制信号输入模块第43-44页
    3.3 数据采集部分第44-50页
        3.3.1 产量信号采集模块第44-46页
        3.3.2 位置信号采集模块第46-48页
        3.3.3 对地速度信号采集模块第48-49页
        3.3.4 升运器转速采集模块第49-50页
    3.4 数据交换和数据存储第50-51页
        3.4.1 系统通讯模块第50-51页
        3.4.2 数据存储模块第51页
    3.5 系统电源设计第51-52页
    3.6 小结第52-53页
第4章 产量监测系统的软件开发第53-69页
    4.1 软件开发平台第53-55页
    4.2 产量信号采集与处理程序第55-56页
        4.2.1 A/D控制寄存器设置第55-56页
        4.2.2 产量信号采集的实现第56页
    4.3 升运器转速与对地速度采集与处理程序第56-60页
        4.3.1 微处理器I/O口配置第56-57页
        4.3.2 外部中断初始化设置第57-58页
        4.3.3 定时器3初始化设置第58页
        4.3.4 脉冲信号采集的实现第58-60页
    4.4 收获机定位程序第60-66页
        4.4.1 串口通讯波特率设置第60-62页
        4.4.2 GPS定位的实现第62-64页
        4.4.3 推算定位的实现第64-66页
    4.5 人机交互程序第66页
    4.6 数据存储程序第66-67页
    4.7 小结第67-69页
第5章 产量监测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第69-87页
    5.1 对地速度采集技术研究第69-75页
        5.1.1 试验条件与试验方法第70-71页
        5.1.2 试验数据与结果第71-75页
        5.1.3 试验分析与结论第75页
    5.2 升运器转速采集技术研究第75-78页
        5.2.1 试验条件与试验方法第75-76页
        5.2.2 试验数据与结果第76-77页
        5.2.3 试验分析与结论第77-78页
    5.3 产量信号采集技术研究第78-82页
        5.3.1 试验条件与试验方法第78-79页
        5.3.2 试验数据与结果第79-82页
        5.3.3 试验分析与结论第82页
    5.4 果穗冲击姿态对冲量信号的影响第82-85页
        5.4.1 试验条件与试验方法第82-83页
        5.4.2 试验数据与结果第83-85页
        5.4.3 试验分析与结论第85页
    5.5 小结第85-87页
第6章 产量监测模型及其田间试验第87-111页
    6.1 米果穗产量模型第87-94页
        6.1.1 基于数据拟合的产量模型第87-88页
        6.1.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量模型第88-94页
    6.2 试验条件与试验方法第94-96页
    6.3 田间试验第96-101页
        6.3.1 直接冲击方案田间试验第96-99页
        6.3.2 间接冲击方案田间试验第99-101页
    6.4 产量等级划分研究第101-103页
    6.5 试验分析与结论第103-109页
        6.5.1 测产误差对比第103-104页
        6.5.2 产量等级划分对比第104-109页
    6.6 小结第109-111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11-115页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第111-112页
    7.2 创新点第112-113页
    7.3 研究展望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3页
附录第123-129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9-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珠三角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非线性预测
下一篇:离子掺杂TiO2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质及光催化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