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概述 | 第18-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 第19页 |
2.1.2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 | 第19-20页 |
2.2 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公平理论 | 第21-22页 |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2页 |
2.2.3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2页 |
2.2.4 合作收益理论 | 第22-23页 |
2.3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的意义 | 第23-25页 |
2.3.1 维护养老保险的公平性 | 第23-24页 |
2.3.2 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权利 | 第24-25页 |
2.3.3 规范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 | 第25页 |
2.4 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25-27页 |
2.4.1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 第25页 |
2.4.2 坚持社会保险为主体 | 第25-26页 |
2.4.3 政府主导与居民自愿相结合 | 第26-27页 |
第3章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与建立 | 第27-33页 |
3.1 历史发展 | 第27-30页 |
3.1.1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49 年至 20 世纪 80 年代初) | 第27页 |
3.1.2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1990 年) | 第27-28页 |
3.1.3 第三阶段:老农保试点实施阶段(1991 年至 1998 年) | 第28页 |
3.1.4 第四阶段:老农保清理整顿阶段(1998 年至 2009 年) | 第28-29页 |
3.1.5 第五阶段:新农保探索阶段(2009 年至 2012 年) | 第29页 |
3.1.6 第六阶段: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具体实施阶段(2012 年至今)19 | 第29-30页 |
3.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 第30-33页 |
3.2.1 基本原则 | 第30页 |
3.2.2 主要任务目标 | 第30-31页 |
3.2.3 基金筹集 | 第31页 |
3.2.4 相关待遇问题 | 第31-32页 |
3.2.5 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 第32-33页 |
第4章 河北省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 第33-42页 |
4.1 运行情况 | 第33-35页 |
4.1.1 基本情况概述 | 第33-34页 |
4.1.2 当前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 第34-35页 |
4.2 河北省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5页 |
4.2.1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 第35页 |
4.2.2 坚持社会保险为主体 | 第35页 |
4.2.3 政府主导与居民自愿相结合 | 第35页 |
4.3 河北省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42页 |
4.3.1 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较低 | 第36页 |
4.3.2 基层经办机构服务能力薄弱 | 第36页 |
4.3.3 各级财政投入不足,补贴标准和待遇水平偏低 | 第36-38页 |
4.3.4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问题 | 第38-39页 |
4.3.5 制度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 第39页 |
4.3.6 县级政府责任不明确 | 第39-40页 |
4.3.7 个人账户设计不合理 | 第40页 |
4.3.8 集体补助难以实现 | 第40-41页 |
4.3.9 部分城乡居民参保意识淡薄 | 第41-42页 |
第5章 完善河北省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42-47页 |
5.1 明确财政补贴产权,保障参保人合法权益 | 第42页 |
5.2 提高经办机构的服务能力 | 第42-43页 |
5.3 完善财政的支持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 第43-44页 |
5.4 处理好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衔接问题 | 第44-45页 |
5.5 加强政府补贴的“梯度建设” | 第45页 |
5.6 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机制建设 | 第45-46页 |
5.7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落实集体补助 | 第46页 |
5.8 政府加强宣传,增强城乡居民参保意识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