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9-10页 |
1.1.2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5-17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1.3.2 实际应用价值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2.1 微纪录片概念界定 | 第21-28页 |
2.1.1 微纪录片的定义 | 第21-23页 |
2.1.2 微纪录片的特点 | 第23-24页 |
2.1.3 微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2.1.4 微纪录片与微视频的区别 | 第26-27页 |
2.1.5 微纪录片与微电影的区别 | 第27-28页 |
2.2 文化类微纪录片 | 第28-31页 |
2.2.1 文化类微纪录片的研究动态 | 第28-30页 |
2.2.2 文化类微纪录片的概念 | 第30-31页 |
第3章 文化类微纪录片在当代的发展 | 第31-37页 |
3.1 中央政府对文化的重视 | 第31-32页 |
3.1.1 文化自信的提出 | 第31页 |
3.1.2 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 | 第31-32页 |
3.2 微纪录的受众接受过程 | 第32-33页 |
3.2.1 由纪录片到微纪录片的发展 | 第32页 |
3.2.2 由微视频、微博到微纪录片的转化 | 第32-33页 |
3.2.3 由娱乐类电视节目到文化类微纪录片的转化 | 第33页 |
3.3 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1 注重文化共性 | 第33-34页 |
3.3.2 具有国际化视角 | 第34页 |
3.3.3 体现人文关怀 | 第34页 |
3.4 民族文化对于微纪录片的意义 | 第34-37页 |
3.4.1 民族文化提升微纪录片的文化品格 | 第35页 |
3.4.2 民族文化促进观众的文化认同度 | 第35-37页 |
第4章 文化类微纪录片的创作创新 | 第37-47页 |
4.1 创作手段 | 第37-41页 |
4.1.1 拍摄技术的革新 | 第37-40页 |
4.1.2 后期制作技术的变化 | 第40-41页 |
4.2 创作特点 | 第41-43页 |
4.2.1 选题偏向人文山川景观 | 第41-42页 |
4.2.2 创作手法从细节切入 | 第42-43页 |
4.2.3 国际化元素的融入 | 第43页 |
4.3 叙事角度 | 第43-45页 |
4.3.1 画面与配音的结合 | 第43-44页 |
4.3.2 现代技术与现实场景的结合 | 第44-45页 |
4.3.3 传统文化与新传播形式的结合 | 第45页 |
4.4 创作呈现 | 第45-47页 |
4.4.1 灵活运用的解说词 | 第45页 |
4.4.2 精美化的制作效果 | 第45-46页 |
4.4.3 以小见大的呈现方式 | 第46-47页 |
第5章 文化类微纪录片的传播策略 | 第47-57页 |
5.1 文化类微纪录片的传播效果策略 | 第47-48页 |
5.1.1 转变传播理念 | 第47页 |
5.1.2 推动专业制作与民间创作共荣 | 第47-48页 |
5.2 文化类微纪录片传播的受众策略 | 第48-49页 |
5.2.1 关注受众心理诉求 | 第48-49页 |
5.2.2 实现受众角色转换 | 第49页 |
5.2.3 精准定位受众,个性定制推送 | 第49页 |
5.3 文化类微纪录片传播的内容策略 | 第49-51页 |
5.3.1 丰富题材选择,优化视听呈现 | 第49-50页 |
5.3.2 紧抓时代脉搏,迎合精神需求 | 第50-51页 |
5.4 文化类微纪录片传播的媒介策略 | 第51-52页 |
5.4.1 加强媒介元素融合 | 第51页 |
5.4.2 整合多渠道媒介传播 | 第51-52页 |
5.5 文化类微纪录片传播的反馈策略 | 第52-53页 |
5.5.1 弘扬传统文化,彰显主流价值 | 第52页 |
5.5.2 树立精品意识,实现品牌塑造 | 第52-53页 |
5.6 微纪录片的文化传播理论 | 第53-54页 |
5.6.1 微纪录片的文化传播基础 | 第53页 |
5.6.2 微纪录片的文化传播内容 | 第53-54页 |
5.6.3 微纪录片的文化传播归宿 | 第54页 |
5.7 如何增进微纪录片的文化传播价值 | 第54-57页 |
5.7.1 细节处入手挖掘主题深度 | 第54-55页 |
5.7.2 创新处拓展吸收思想精华 | 第55页 |
5.7.3 发挥社会力量集中群体智慧 | 第55-57页 |
第6章 创作作品的呈现 | 第57-71页 |
6.1 作品设计构思 | 第57页 |
6.2 制作过程 | 第57-63页 |
6.2.1 拍摄计划 | 第57-59页 |
6.2.2 选景 | 第59-60页 |
6.2.3 拍摄 | 第60-63页 |
6.3 视频剪辑 | 第63-71页 |
6.3.1 微纪录片的时间分配 | 第64-66页 |
6.3.2 镜头语言的衔接 | 第66-68页 |
6.3.3 配音的搭配 | 第68-7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1-73页 |
7.1 文化类微纪录片研究的不足 | 第71页 |
7.2 对文化类微纪录片发展的展望 | 第71页 |
7.3 创新点 | 第71-72页 |
7.4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A 配音文案 | 第77-81页 |
附录 B 脚本(部分) | 第81-87页 |
附录 C 作品截图展示 | 第87-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