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13-22页 |
1.1 淋巴瘤概况 | 第13-15页 |
1.2 淋巴瘤预后评分系统的演变 | 第15-18页 |
1.3 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抑制状态 | 第18-20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0-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2.1.1 患者纳入标准 | 第22页 |
2.1.2 患者排除标准 | 第22页 |
2.1.3 对照组正常人 | 第22页 |
2.2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 第22-24页 |
2.2.1 病理学检查 | 第22-23页 |
2.2.2 Ann Arbor分期: | 第23页 |
2.2.3 ECOG评分标准: | 第23-24页 |
2.2.4 淋巴瘤B症状: | 第24页 |
2.2.5 R-IPI评分方法: | 第24页 |
2.3 技术路线图 | 第24-25页 |
2.4 治疗方案 | 第25页 |
2.5 随访 | 第25页 |
2.6 疗效评价标准 | 第25页 |
2.7 受试者外周血中M%及M-MDSCs的检测 | 第25-26页 |
2.7.1 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的检测: | 第25-26页 |
2.7.2 外周血中M-MDSCs的检测: | 第26页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26-27页 |
结果 | 第27-42页 |
3.1 受试者临床特征 | 第27-29页 |
3.2 患者疗效评价 | 第29-30页 |
3.3 初诊DLBCL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M%的比较 | 第30-33页 |
3.3.1 初诊的不同亚型DLBCL患者及对照组正常人外周血中M%的比较 | 第30-32页 |
3.3.2 初诊不同预后组DLBCL患者与对照组正常人外周血中M%的比较 | 第32页 |
3.3.3 三组不同预后组DLBCL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M%变化的比较 | 第32-33页 |
3.4 初诊DLBCL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中M-MDSCs的比较 | 第33-35页 |
3.4.1 不同亚型的初诊DLBCL患者与对照组正常人外周血中M-MDSCs的比较 | 第33-34页 |
3.4.2 不同预后初诊DLBCL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中M-MDSCs的比较 | 第34-35页 |
3.4.3 三个不同预后组DLBCL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M-MDSCs的比较 | 第35页 |
3.5 DLBCL患者及对照组正常人外周血中M%与M-MDSCs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7页 |
3.5.1 不同预后的GCB组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中M%与M-MDSCs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6页 |
3.5.2 不同预后的non-GCB组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中M%与M-MDSCs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页 |
3.5.3 对照组正常人外周血中M%与M-MDSCs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37页 |
3.5.4 DLBCL患者R-CHOP化疗前、后外周血中M%与M-MDSCs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页 |
3.6 DLBCL患者的生存分析 | 第37-40页 |
3.6.1 不同亚型组患者的生存分析 | 第38-39页 |
3.6.2 不同预后组患者的生存分析 | 第39页 |
3.6.3 外周血中不同M%水平的DLBCL患者生存分析 | 第39-40页 |
3.7 应用ROC曲线对外周血中M%临界值的分析 | 第40-42页 |
讨论 | 第42-49页 |
4.1 外周血M%联合R-IPI对DLBCL患者的预测作用 | 第42-47页 |
4.1.1 外周血M%联合R-IPI对初诊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第42-43页 |
4.1.2 外周血M%、R-IPI对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生存分析 | 第43-45页 |
4.1.3 应用ROC曲线对外周血中M%临界值的分析 | 第45-46页 |
4.1.4 R-CHOP方案免疫化疗对DLBCL患者外周血M%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 外周血中M-MDSCs联合R-IPI对患者预后的预测 | 第47-48页 |
4.3 外周血中M%与M-MDSCs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9页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9-51页 |
5.2.1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9-50页 |
5.2.2 本研究的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附件 | 第57-60页 |
缩略词表 | 第57-59页 |
伦理审核表 | 第59-6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