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形成及演化论文

关中平原土壤耕作层形成过程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8-12页
图表目录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8页
    第一节 有关选题的解说第14-20页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第14-17页
        二、研究对象与时空设定第17-20页
    第二节 土壤学几个概念的说明第20-23页
        一、农业土壤第20-22页
        二、人为土第22页
        三、土壤耕作层第22-23页
    第三节 研究史回顾与研究现状第23-32页
        一、土壤学领域的研究第24-27页
        二、历史学领域的研究第27-32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叙述框架第32-38页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2-34页
        二、叙述框架第34-38页
第二章 前人对关中土壤的命名、分类及性状描述第38-66页
    第一节 先秦时期关中土壤种类及性状描述第39-46页
        一、《禹贡》及《周礼》中的土壤种类第39-42页
        二、《管子·地员》篇中的土壤种类第42-44页
        三、《吕氏春秋》中的土壤种类第44-46页
    第二节 汉魏时期关中土壤描述第46-49页
        一、《氾胜之书》中的土壤描述第46-48页
        二、《齐民要术》中的土壤描述第48-49页
    第三节 唐至元时期农书中的关中土壤描述第49-50页
    第四节 明清时期农书中的关中土壤描述第50-53页
    第五节 近代关中平原的土壤分类第53-56页
    第六节 新中国的土壤系统分类第56-63页
    第七节 本章小结第63-66页
第三章 关中平原土壤耕作层结构:耕作表层及古耕层第66-86页
    第一节 关中平原的土壤耕作表层第66-73页
        一、黄土第67-68页
        二、垆土第68-72页
        三、塿土第72-73页
    第二节 古耕层:历史上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遗迹第73-77页
        一、古耕层及存在形式第73-75页
        二、关中塿土剖面中古耕层的判别第75-77页
    第三节 关中平原塿土剖面第77-83页
        一、塿土剖面结构第77-80页
        二、塿土剖面的人为化特征第80-82页
        三、农田基本建设与塿土剖面的变化第82-83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83-86页
第四章 关中平原耕作活动与土壤细熟过程第86-128页
    第一节 先秦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与土壤环境第86-106页
        一、农具使用与土壤的碎化第87-90页
        二、耕、耨、稷、耱、蔺技术与土壤结构改良第90-93页
        三、耕地时节与土壤水、热、气协调第93-97页
        四、畎亩法、代田法、区田法第97-101页
        五、主要作物的种植与土壤环境第101-106页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耕作与土壤环境第106-110页
        一、整地农具改良与耕作效率的提高第106-108页
        二、耕-耙-耢耕作体系的建立与土壤结构的细化第108-109页
        三、秋耕、转耕、深浅耕与土壤细熟保墒第109-110页
    第三节 唐宋元时期农业耕作与土壤环境第110-116页
        一、耕具、作物与土壤熟化第110-112页
        二、耕、耙、耢、锄等耕作技术的沿用第112-116页
    第四节 明清时期农业耕作与土壤环境第116-124页
        一、耕作深度、耕作时节与土壤抗旱保墒第116-119页
        二、耕、耙、耱的土壤细熟过程第119-122页
        三、种植制度、作物与土壤熟化第122-124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124-128页
第五章 关中平原土壤耕作层的人为堆垫过程第128-162页
    第一节 古代关中平原的土壤培肥措施第128-144页
        一、先秦时期的土壤培肥第129-132页
        二、汉魏时期的土壤培肥第132-136页
        三、唐至明代的土壤培肥第136-139页
        四、清至民国的土壤培肥第139-144页
    第二节 “以粪和土”:土粪的积制与施用第144-151页
        一、“以粪和土”第145-146页
        二、“以土垫圈”与“墙土、炕土”第146-151页
    第三节 施加土粪与土壤耕作层的形成第151-160页
        一、土壤耕作层人为堆垫的时间变化第151-153页
        二、土壤耕作层人为堆垫的空间变化第153-154页
        三、填土人为堆垫层性质的变化第154-156页
        四、有关塿土覆盖层“自然堆积”和“人为堆垫”的讨论第156-160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160-162页
第六章 关中平原土壤耕作层的灌溉改良第162-198页
    第一节 关中主要水利灌区的地貌及土壤第162-167页
        一、泾洛灌区第162-166页
        二、引渭灌区第166-167页
    第二节 “泽卤之地”的改良第167-178页
        一、淤积造田第167-170页
        二、放淤压盐第170-175页
        三、引水洗盐第175-178页
    第三节 浑水灌溉与灌淤层的形成第178-195页
        一、关中平原的土壤灌淤层第178-181页
        二、灌淤层物质来源补充的持续性问题第181-193页
        三、土壤灌淤层之熟化过程第193-195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195-198页
第七章 关中平原土壤耕作层的区域特征第198-238页
    第一节 关中西部土壤耕作层的区域特征第199-206页
        一、渭北黄土台塬的红油土第200-204页
        二、河流阶地上的黑油土第204-206页
    第二节 关中东部土壤耕作层的区域特征第206-217页
        一、红塿土第207-210页
        二、灰塿土第210-213页
        三、灌淤土第213-217页
    第三节 关中渭河以南土壤耕作层的区域特征第217-222页
    第四节 关中土壤耕作层形成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第222-235页
        一、关中东、西部土壤耕作层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22-226页
        二、黄土台塬与河流阶地土壤耕作层形成之影响因素分析第226-235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235-238页
第八章 结语第238-244页
参考文献第244-260页
致谢第260-26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262页

论文共2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研究--以欠发达农村地区为视角
下一篇:P2P网络贷款平台的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