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特用阔叶树类论文--油茶论文

油茶果实形态解剖及生理特性与炭疽病的关系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文献综述第9-15页
    1.1 油茶概述第9-11页
        1.1.1 油茶的生态习性第9页
        1.1.2 油茶的分布第9页
        1.1.3 油茶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第9-10页
        1.1.4 油茶的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第10-11页
    1.2 油茶炭疽病概述第11-13页
        1.2.1 炭疽病发生的原因第11-12页
        1.2.2 炭疽病的症状第12页
        1.2.3 炭疽病的防治方法第12-13页
    1.3 油茶抗炭疽病机制研究进展第13-15页
2 引言第15-17页
    2.1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页
    2.2 研究内容第15-17页
3 材料与方法第17-20页
    3.1 材料第17页
        3.1.1 供试材料第17页
        3.1.2 试验地概况第17页
        3.1.3 试验仪器第17页
        3.1.4 试验药品第17页
    3.2 测定方法第17-19页
        3.2.1 果实炭疽病发病率的测定第17页
        3.2.2 果实形态的测定第17页
        3.2.3 果皮解剖结构的测定第17-18页
        3.2.4 油茶果皮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第18-19页
    3.3 数据处理第19-20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0-34页
    4.1 果实形态学性状与炭疽病的关系第20-24页
        4.1.1 果实颜色分类和形状的划分第20页
            4.1.1.1 果皮颜色的分类第20页
            4.1.1.2 果实形状的分类第20页
        4.1.2 果实颜色和形状与炭疽病的关系第20-21页
        4.1.3 不同抗感类型的果实形态的差异分析第21-24页
    4.2 果实解剖结构与炭疽病的关系第24-26页
        4.2.1 不同抗感炭疽病类型的油茶果皮解剖结构的比较第24-25页
        4.2.2 不同抗感炭疽病类型的油茶果皮气孔参数的比较第25-26页
        4.2.3 不同抗感炭疽病类型的油茶果实表皮毛性状的比较第26页
    4.3 果皮生理生化特性与炭疽病的关系第26-30页
        4.3.1 果皮pH值第26-27页
        4.3.2 果皮相对电导率第27页
        4.3.3 果皮单宁含量第27-28页
        4.3.4 果皮花青色含量第28-29页
        4.3.5 果皮可溶性糖含量第29页
        4.3.6 果皮PAL活性第29-30页
    4.4 果实的形态学性状与炭疽病的相关及通径分析第30-34页
        4.4.1 果实的形态学性状与炭疽病的相关分析第30页
        4.4.2 果实形态学性状与炭疽病的通径分析第30-31页
        4.4.3 果皮生理生化指标与炭疽病相关分析第31-32页
        4.4.4 果皮生理生化指标与炭疽病的通径分析第32-34页
5 结论与讨论第34-37页
    5.1 结论第34-35页
    5.2 讨论第35-37页
        5.2.1 果实植物学形态与炭疽病的关系第35页
        5.2.2 果实解剖结构与炭疽病的关系第35-36页
        5.2.3 果皮生理生化特性与炭疽病的关系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42页
附图1 不同果实类型第42-43页
致谢第43-44页
作者简介第44页
参加的科研项目第4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昆虫病原真菌防治梨花网蝽的防治效率与影响因子研究
下一篇:红枣热风干燥特性及品质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