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4-15页 |
1.5 文章的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2 相关技术基础 | 第16-34页 |
2.1 云计算 | 第16-18页 |
2.1.1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 | 第17-18页 |
2.2 虚拟化技术 | 第18-24页 |
2.2.1 虚拟化技术的实现方式 | 第19-22页 |
2.2.2 虚拟化技术的架构 | 第22-24页 |
2.3 KVM虚拟机的原理与结构 | 第24-31页 |
2.3.1 KVM虚拟机结构 | 第25-26页 |
2.3.2 KVM虚拟机的实现和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2.3.3 KVM虚拟机的CPU虚拟方式 | 第27-28页 |
2.3.4 KVM虚拟机的内存虚拟方式 | 第28-31页 |
2.4 缓冲区溢出攻击 | 第31-34页 |
3 KVM虚拟化环境漏洞总体分析 | 第34-41页 |
3.1 经典的漏洞检测框架与工具 | 第35页 |
3.2 KVM虚拟化环境中的漏洞情况 | 第35-38页 |
3.3 QEMU-KVM中的设备仿真漏洞 | 第38-41页 |
4 漏洞验证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 第41-60页 |
4.1 仿真芯片PⅡX4热拔除漏洞研究 | 第41-46页 |
4.1.1 漏洞原理研究 | 第41-43页 |
4.1.2 漏洞验证及利用方法设计 | 第43-45页 |
4.1.3 漏洞验证方法的实验测试 | 第45-46页 |
4.2 虚拟软盘控制器FIFO溢出漏洞研究 | 第46-51页 |
4.2.1 漏洞原理研究 | 第46-48页 |
4.2.2 漏洞验证及利用方法设计 | 第48-50页 |
4.2.3 漏洞验证方法的实验测试 | 第50-51页 |
4.3 虚拟PCNET网卡数据包接收缓冲区溢出漏洞研究 | 第51-55页 |
4.3.1 漏洞原理研究 | 第51-52页 |
4.3.2 漏洞验证及利用方法设计 | 第52-55页 |
4.3.3 漏洞验证方法的实验测试 | 第55页 |
4.4 漏洞危害的缓解与防护 | 第55-60页 |
4.4.1 利用ASLR技术缓解漏洞危害 | 第55-58页 |
4.4.2 KVM虚拟机结构上的防护 | 第58-60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0-61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60页 |
5.2 未来工作方向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