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概述 | 第12-15页 |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发展史 | 第12-13页 |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 第13-15页 |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 | 第15页 |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在杀虫剂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EPG 技术简介 | 第15-16页 |
·EPG 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刺吸式昆虫的取食机制 | 第17页 |
·EPG 波谱的基本特征与生物学意义 | 第17-18页 |
·杀虫剂的亚致死效应 | 第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环氧虫啶的生物活性筛选 | 第20-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供试药剂 | 第20页 |
·供试虫源 | 第20页 |
·试验器材 | 第20-21页 |
·指形管法测定环氧虫啶对烟粉虱成虫的毒力 | 第21页 |
·环氧虫啶对棉田烟粉虱成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 第21-22页 |
·叶片浸渍法测定环氧虫啶对葡萄斑叶蝉若虫的毒力 | 第22-23页 |
·环氧虫啶对葡萄斑叶蝉若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 第23页 |
·喷雾法测定环氧虫啶对棉花蚜虫的毒力 | 第23-24页 |
·环氧虫啶对新疆石河子地区棉花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 第24页 |
·环氧虫啶对山东临沂地区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 | 第24-25页 |
·浸虫法测定环氧虫啶对厚缘叶甲的毒力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环氧虫啶对烟粉虱成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环氧虫啶对棉田烟粉虱成虫的防治效果 | 第26页 |
·环氧虫啶对葡萄斑叶蝉若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 第26-27页 |
·环氧虫啶对葡萄斑叶蝉若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 第27页 |
·环氧虫啶采用喷雾法对石河子地区棉蚜的毒力测定结果 | 第27-28页 |
·环氧虫啶对石河子地区棉花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 第28页 |
·环氧虫啶对山东临沂地区棉花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 第28-29页 |
·环氧虫啶对厚缘叶甲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 第29页 |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IPP-10 和环氧虫啶对小麦蚜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31-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供试药剂 | 第31页 |
·供试虫源 | 第31页 |
·试验器材 | 第31页 |
·喷雾法测定 IPP-10 和环氧虫啶对麦蚜的毒力 | 第31-32页 |
·IPP-10 和环氧虫啶的根部内吸活性测定 | 第32-33页 |
·IPP-10 和环氧虫啶的向基传导活性测定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IPP-10 对禾谷缢管蚜的触杀活性 | 第34-35页 |
·环氧虫啶对麦长管蚜的触杀活性 | 第35页 |
·IPP-10 的根部内吸活性 | 第35-36页 |
·环氧虫啶的根部内吸活性 | 第36页 |
·IPP-10 的向基传导活性 | 第36-37页 |
·环氧虫啶的向基传导活性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EPG 技术研究IPP-10 和环氧虫啶对麦蚜刺探取食行为的影响 | 第39-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供试药剂 | 第39页 |
·供试虫源 | 第39页 |
·试验器材 | 第39页 |
·环氧虫啶、IPP-10 以及吡虫啉对麦蚜的亚致死剂量测定 | 第39-40页 |
·EPG 技术研究药剂对麦蚜刺探、取食行为的影响 | 第40-41页 |
·亚致死剂量的IPP-10 对禾谷缢管蚜生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亚致死剂量的IPP-10 对禾谷缢管蚜繁殖的影响 | 第42页 |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亚致死剂量的IPP-10 对禾谷缢管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 第42-45页 |
·亚致死剂量的环氧虫啶对麦长管蚜刺探、取食行为的影响 | 第45-47页 |
·亚致死剂量的IPP-10 对禾谷缢管蚜生长行为的影响 | 第47-48页 |
·亚致死剂量的IPP-10 对禾谷缢管蚜繁殖行为的影响 | 第48-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1-53页 |
·环氧虫啶的生物活性筛选 | 第51页 |
·IPP-10 和环氧虫啶对小麦蚜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51-52页 |
·IPP-10 和环氧虫啶对麦蚜刺探、取食行为的影响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