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政府对朝“战略忍耐”政策评估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7页 |
三、研究方案和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奥巴马政府对朝核问题的“战略忍耐”政策 | 第19-41页 |
第一节“战略忍耐”政策的界定 | 第19-25页 |
一、“战略忍耐”政策含义 | 第19-21页 |
二、“战略忍耐”政策的发展过程 | 第21-25页 |
第二节“战略忍耐”政策的目标 | 第25-34页 |
一、国际关系理论视角分析 | 第25-30页 |
二、推进“无核化” | 第30-31页 |
三、朝核议题“不优先” | 第31-32页 |
四、转嫁责任,强化“中国责任论” | 第32-34页 |
第三节“战略忍耐”政策的特点 | 第34-41页 |
一、强硬性:以压促变,以拖待变 | 第34-37页 |
二、同盟性:强化双边同盟体系,升级美日韩同盟 | 第37-38页 |
三、矛盾性:霸权思维与安全利益的冲突 | 第38-41页 |
第二章“战略忍耐”与“亚太再平衡战略” | 第41-58页 |
第一节“亚太再平衡”战略背后的东北亚地缘政治 | 第41-50页 |
一、域内大国地缘政治新变化 | 第41-44页 |
二、朝鲜内政外交新变化 | 第44-50页 |
第二节“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系统理念与政策 | 第50-55页 |
一、进攻性防御战略——“亚太再平衡战略” | 第50-53页 |
二、“亚太再平衡”的主要内容 | 第53-55页 |
第三节“战略忍耐”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关系 | 第55-58页 |
一、“战略忍耐”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互补性 | 第55-56页 |
二、“战略忍耐”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隐性和显性 | 第56-58页 |
第三章“战略忍耐”政策评估 | 第58-70页 |
第一节“战略忍耐”政策效果分析 | 第58-64页 |
一、成效:“战略性”的成功 | 第58-60页 |
二、不足:“无核化”目标的失败 | 第60-62页 |
三、“战略忍耐”政策启示 | 第62-64页 |
第二节“战略忍耐”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 第64-70页 |
一、“战略忍耐”政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 第64-66页 |
二、“战略忍耐”政策对中国军事的影响 | 第66-67页 |
三、中国对“战略忍耐”政策的应对 | 第67-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件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