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社区矫正工作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5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一、社区矫正概况 | 第17-28页 |
(一) 社区矫正的相关概念和适用范围 | 第17-18页 |
1. 社区的概念 | 第17-18页 |
2. 社区矫正的概念 | 第18页 |
3. 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 第18页 |
(二) 社区矫正的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1. 公共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2. 行刑社会化理论 | 第19-20页 |
3. 教育刑理论 | 第20页 |
4. 行刑经济化理论 | 第20-21页 |
5. 心理学理论 | 第21页 |
(三) 国外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 | 第21-24页 |
1. 重视改造阶段 | 第21-22页 |
2. 关注矫治阶段 | 第22页 |
3. 强调重返社会阶段 | 第22-23页 |
4. 重视惩罚阶段 | 第23页 |
5. 关注社区安全阶段 | 第23-24页 |
(四) 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概况 | 第24-28页 |
1. 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2. 我国社区矫正的现状 | 第26-28页 |
二、平顶山市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 | 第28-39页 |
(一) 平顶山市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做法 | 第28-32页 |
1. 建立工作机构 | 第28-29页 |
2. 形成工作机制 | 第29-30页 |
3. 严格实施分类管理 | 第30页 |
4. 建立“电子围墙” | 第30-31页 |
5. 建立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 第31页 |
6. 推进社区矫正中心建设 | 第31-32页 |
(二) 社区矫正对象的构成和管理情况 | 第32-35页 |
1. 社区矫正对象的构成情况 | 第32-34页 |
2. 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情况 | 第34-35页 |
(三)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构成及工作职责 | 第35-39页 |
1. 社区矫正机构工作的公职人员 | 第36-37页 |
2.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 第37页 |
3. 社区矫正社会志愿者 | 第37页 |
4. 社区基层自治组织 | 第37页 |
5. 矫正对象的监护人或家属 | 第37-38页 |
6. 社会团体或其他单位 | 第38-39页 |
三、平顶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9-46页 |
(一) 社区矫正保障力度不够 | 第39-40页 |
1. 缺乏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 | 第39页 |
2. 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 | 第39页 |
3. 缺乏必要的人力保障 | 第39-40页 |
4. 缺乏专业化的人才 | 第40页 |
5. 缺乏必要的装备保障 | 第40页 |
(二) 社会力量参与薄弱 | 第40-41页 |
1. 社会知晓率低 | 第41页 |
2. 社会认同感不高 | 第41页 |
3. 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参与度不高 | 第41页 |
4.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人员偏少 | 第41页 |
(三) 管理衔接工作尚需改善 | 第41-43页 |
1. 司法行政部门与其它政法部门的衔接问题 | 第42页 |
2. 司法行政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 | 第42页 |
3. 成员单位之间衔接问题 | 第42-43页 |
(四) 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制度不完善 | 第43-46页 |
1. 委托调查函的文书格式不规范 | 第43页 |
2. 调查评估力量薄弱 | 第43-44页 |
3. 调查评估信息掌握不全面 | 第44页 |
4. 被调查走访的单位和人员不配合 | 第44-46页 |
四、改进平顶山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建议 | 第46-52页 |
(一) 健全社区矫正管理的保障机制 | 第46-47页 |
1. 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建设 | 第46页 |
2. 增加社区矫正工作者人数 | 第46页 |
3. 加大社区矫正经费的投入 | 第46-47页 |
4. 配备必要的警用装备 | 第47页 |
(二)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 | 第47-48页 |
1. 加大社区矫正宣传力度 | 第47页 |
2. 加快非政府组织的培养和发展 | 第47-48页 |
(三) 提高社区矫正队伍的素质 | 第48-49页 |
1. 设立资格准入制度 | 第48-49页 |
2. 加大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培训 | 第49页 |
(四) 进一步加强管理衔接工作 | 第49-50页 |
1. 加强与本地各部门的衔接 | 第49页 |
2. 加强与异地政法部门的衔接 | 第49-50页 |
(五) 完善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制度 | 第50页 |
1. 统一名称及格式 | 第50页 |
2. 完善调查评估程序 | 第50页 |
3. 建立社区矫正回避制度 | 第50页 |
(六) 加大社区矫正对象的帮扶工作 | 第50-52页 |
1. 积极为矫正对象提供本地就业机会 | 第50-51页 |
2. 探索矫正对象异地就业 | 第51页 |
3. 加强矫正对象技能培训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