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6 相关基本概念 | 第17-22页 |
2.西安城郊休闲旅游型乡村乡土景观实态调查 | 第22-56页 |
2.1 西安城郊休闲旅游型乡村乡土景观基础调查 | 第22-29页 |
2.1.1 西安城郊休闲旅游型乡村研究点选取 | 第22-28页 |
2.1.2 乡土景观调研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2.1.3 乡土景观调研的具体方法 | 第29页 |
2.2 自然与农业生产资源带动下村落乡土景观现状及其要素 | 第29-40页 |
2.2.1 农业采摘园带动下村的乡土景观实态——毛西村 | 第30-33页 |
2.2.2 蔬菜种植产业带动下村的乡土景观实态——八兴滩村 | 第33-36页 |
2.2.3 自然资源带动下村的乡土景观实态——上王村 | 第36-40页 |
2.2.4 自然与农业生产资源带动下村落乡土景观特征 | 第40页 |
2.3 人文资源带动下的村落乡土景观现状及其要素 | 第40-54页 |
2.3.1 古代陵寝资源带动下村的乡土景观实态——秦俑村 | 第41-45页 |
2.3.2 民俗资源带动下村的乡土景观实态——东韩村 | 第45-50页 |
2.3.3 寺庙建筑资源带动下村的乡土景观实态——草堂营村 | 第50-53页 |
2.3.4 人文资源带动下村落乡土景观特征 | 第53-54页 |
2.4 小结 | 第54-56页 |
3.西安城郊休闲旅游型乡村乡土景观要素凝练与提取 | 第56-72页 |
3.1 基于既有研究乡土景观构成要素梳理 | 第56-59页 |
3.1.1 国外学者对乡土景观构成要素的解析 | 第56-58页 |
3.1.2 国内学者对乡土景观构成要素的解析 | 第58-59页 |
3.2 西安城郊休闲旅游型乡村乡土景观构成要素 | 第59-63页 |
3.2.1 国内外既有研究下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种类 | 第59-61页 |
3.2.2 调研村落乡土景观构成要素种类 | 第61-62页 |
3.2.3 西安城郊休闲旅游型乡村乡土景观构成要素种类 | 第62-63页 |
3.3 西安城郊休闲旅游型乡村乡土景观要素提取 | 第63-71页 |
3.3.1 自然要素 | 第63-64页 |
3.3.2 聚落生活景观要素 | 第64-68页 |
3.3.3 农业生产景观要素 | 第68-70页 |
3.3.4 文化景观要素 | 第70-71页 |
3.4 小结 | 第71-72页 |
4.西安城郊休闲旅游型乡村乡土景观更新方法 | 第72-98页 |
4.1 聚落生活景观补偿性更新方法 | 第72-84页 |
4.1.1 住宅外围空间景观的更新改造 | 第72-75页 |
4.1.2 街巷空间景观更新方法 | 第75-78页 |
4.1.3 植物选择方法的更新 | 第78-81页 |
4.1.4 器具及工艺品的再利用 | 第81-83页 |
4.1.5 乡土材料与新材料的结合利用 | 第83-84页 |
4.2 农业生产景观观赏性的提升 | 第84-92页 |
4.2.1 农田尺度的更新演替 | 第84-87页 |
4.2.2 农业空间观赏游线的展示 | 第87-89页 |
4.2.3 利用作物共生性以延长观赏周期 | 第89-92页 |
4.3 文化景观物质载体的再生设计 | 第92-96页 |
4.3.1 公共建筑的保护与修复 | 第92-93页 |
4.3.2 公共空间的改造与重建 | 第93-95页 |
4.3.3 “场”空间的营造 | 第95-96页 |
4.4 小结 | 第96-98页 |
5.结语 | 第98-100页 |
5.1 论文研究的结论和创新点 | 第98-99页 |
5.2 存在的不足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图表目录 | 第106-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