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园景观研究--陕西韩城黄河休闲农业园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9-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三农”问题与乡村建设的支持 | 第9页 |
1.1.2 城乡一体化背景与美丽乡村的推动 | 第9-10页 |
1.1.3 传统农业转型与居民的需求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5.1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1.5.2 国内外休闲农业理论研究 | 第16-21页 |
1.6 休闲农业园的景观设计存在问题 | 第21-26页 |
1.6.1 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保护意识缺失 | 第21-22页 |
1.6.2 景观特色不够鲜明,定位不准确 | 第22页 |
1.6.3 盲目跟风, 景观功能单一 | 第22-23页 |
1.6.4 景观设施不完善,缺乏人性化原则 | 第23-26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26-28页 |
2 休闲农业园相关概念、类型及功能特征 | 第28-40页 |
2.1 休闲农业园相关概念 | 第28-29页 |
2.1.1 休闲农业概念 | 第28页 |
2.1.2 休闲农业园的概念 | 第28-29页 |
2.2 休闲农业园的类型分析 | 第29-33页 |
2.2.1 休闲农业园分类方法 | 第29页 |
2.2.2 休闲农业园的类型 | 第29-33页 |
2.3 休闲农业园的功能与特征 | 第33-40页 |
2.3.1 休闲农业园的功能 | 第33-37页 |
2.3.2 休闲农业园的特征 | 第37-40页 |
3.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 | 第40-62页 |
3.1 休闲农业园景观资源分析 | 第40-42页 |
3.1.1 自然资源 | 第40-41页 |
3.1.2 人文资源 | 第41-42页 |
3.2 休闲农业园景观形象构建 | 第42-46页 |
3.2.1 因地制宜 | 第42-43页 |
3.2.2 挖掘文化特色 | 第43-45页 |
3.2.3 突出主题 | 第45-46页 |
3.3 休闲农业园功能空间规划 | 第46-54页 |
3.3.1 优化功能布局 | 第46-48页 |
3.3.2 组织道路流线 | 第48-51页 |
3.3.3 营造特色空间 | 第51-54页 |
3.4 休闲农业园景观要素的表达 | 第54-62页 |
3.4.1 地形 | 第55页 |
3.4.2 植物 | 第55-57页 |
3.4.3 水体 | 第57-58页 |
3.4.4 建筑 | 第58-59页 |
3.4.5 雕塑 | 第59-60页 |
3.4.6 公共设施 | 第60-62页 |
4. 韩城黄河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 | 第62-94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62-66页 |
4.1.1 项目背景 | 第62页 |
4.1.2 区位分析 | 第62-63页 |
4.1.3 基地概况 | 第63-64页 |
4.1.4 资源梳理 | 第64-66页 |
4.2 总体规划设计 | 第66-78页 |
4.2.1 规划原则 | 第66-67页 |
4.2.2 总体定位 | 第67-68页 |
4.2.3 总体规划布局 | 第68-71页 |
4.2.5 总体分析 | 第71-78页 |
4.3 分区设计 | 第78-86页 |
4.3.1 滨河休闲廊 | 第78-79页 |
4.3.2 综合服务区 | 第79-81页 |
4.3.3 现代农业博览区 | 第81-82页 |
4.3.4 田园牧歌区 | 第82-84页 |
4.3.5 滨湖餐厅区 | 第84-85页 |
4.3.6 主题庭院区 | 第85-86页 |
4.4 专项设计 | 第86-94页 |
4.4.1 水体 | 第86页 |
4.4.2 植物 | 第86-90页 |
4.4.3 建筑 | 第90-91页 |
4.4.4 雕塑小品 | 第91页 |
4.4.5 公共设施 | 第91-94页 |
5.总结 | 第94-9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94-95页 |
5.2 展望 | 第95-96页 |
5.2.1 研究的不足 | 第95页 |
5.2.2 研究的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附录一:图录 | 第100-106页 |
附录二:表录 | 第106-108页 |
附录三: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