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运行风光储互补发电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 ·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风光储互补发电系统的特点及优越性 | 第11-12页 |
| ·风光储互补系统的应用前景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离网型风光储互补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并网型风光储互补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 第2章 风光储互补发电系统工作原理与特性 | 第19-30页 |
| ·风力发电机组 | 第19-22页 |
| ·风力发电机组工作原理 | 第19页 |
| ·风轮风能利用系数 | 第19-21页 |
| ·风力发电机组功率输出特性 | 第21-22页 |
| ·太阳能电池 | 第22-26页 |
| ·太阳能电池板的种类 | 第22-23页 |
| ·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 ·太阳能电池功率输出特性 | 第24-26页 |
| ·蓄电池组件 | 第26-29页 |
| ·铅酸蓄电池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 ·影响蓄电池寿命的因素 | 第27-29页 |
| ·逆变器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独立运行风光储互补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 | 第30-43页 |
| ·风力发电机中功率控制策略 | 第30-33页 |
| ·风力发电组MPPTA原理 | 第30-31页 |
| ·风力发电组MPPTA控制方法 | 第31-32页 |
| ·推荐风力发电机组MPPT控制方法 | 第32-33页 |
| ·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跟踪 | 第33-37页 |
| ·太阳能电池列阵MPPT原理 | 第33-34页 |
| ·太阳能电池列阵MPPT跟踪方法 | 第34-36页 |
| ·推荐太阳电池列阵MPPT控制方法 | 第36-37页 |
| ·蓄电池能量管理 | 第37-40页 |
| ·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管理 | 第38页 |
| ·蓄电池组充电方法 | 第38-40页 |
| ·推荐充电方法 | 第40页 |
| ·风光储互补系统负载管理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风光储互补发电系统的容量配比优化设计 | 第43-58页 |
| ·风力发电机组发电量计算模型 | 第43-44页 |
| ·风速的修正 | 第43页 |
| ·空气密度的修正 | 第43-44页 |
| ·风机发机组的发电量计算 | 第44页 |
| ·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量计算模型 | 第44-46页 |
| ·入射到电池板平而上辐射的计算 | 第45页 |
| ·温度修正因子 | 第45-46页 |
| ·PV电池板发电量计算模型 | 第46页 |
| ·蓄电池组运行状态数学模型 | 第46-48页 |
| ·蓄电池组的表征特性的数学模型 | 第46-47页 |
| ·蓄电池组荷电状态计算流程 | 第47-48页 |
| ·风光储步步发电系统中光伏方阵最佳倾角优化计算 | 第48-49页 |
|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容量配比优化目标函数 | 第49-50页 |
| ·全年负载缺电率指标的计算模型 | 第49-50页 |
|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计算模型 | 第50页 |
| ·风光储互补发电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方法 | 第50-52页 |
| ·案例分析 | 第52-57页 |
| ·风机的选型 | 第52-53页 |
| ·风电机组的发电量 | 第53-54页 |
| ·太阳能电池板发电量 | 第54页 |
| ·负载耗电量计算 | 第54-55页 |
| ·容量配比优化结果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论文结论 | 第58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58-59页 |
| ·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附件 | 第62-64页 |
| 附表一:修正的风速数据 | 第62-64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