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2页 |
1.1 乳酸生产概况 | 第18-27页 |
1.1.1 乳酸的国内外生产概况 | 第19-20页 |
1.1.2 乳酸发酵微生物 | 第20-25页 |
1.1.3 细菌微生物生产乳酸的代谢机制 | 第25-27页 |
1.2 脱脂米糠的资源化利用 | 第27-28页 |
1.3 秸秆纤维质的生物炼制 | 第28-29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9-32页 |
第二章 基于脱脂米糠水解清液发酵生产L-乳酸 | 第32-44页 |
2.1 前言 | 第32页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2-35页 |
2.2.1 菌种和材料 | 第32页 |
2.2.2 工艺思路 | 第32-33页 |
2.2.3 培养基 | 第33-34页 |
2.2.4 脱脂米糠的酶解 | 第34-35页 |
2.2.5 培养条件 | 第35页 |
2.2.6 分析方法 | 第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2.3.1 米糠蛋白水解液对发酵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2 米糠蛋白水解浓缩液结合脱脂米糠糖解液对L-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3 在脱脂米糠水解液中添加B族维生素对发酵产酸的影响 | 第38页 |
2.3.4 利用脱脂米糠水解液在5L罐水平上的发酵产酸 | 第38-39页 |
2.3.5 过程比较和经济分析 | 第39-41页 |
2.4 小结 | 第41-44页 |
第三章 以糠类淀粉质原料同步糖化发酵生产L-乳酸 | 第44-70页 |
3.1 前言 | 第44页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4-46页 |
3.2.1 菌种和材料 | 第44-45页 |
3.2.2 工艺思路 | 第45页 |
3.2.3 培养基 | 第45-46页 |
3.2.4 培养条件 | 第46页 |
3.2.5 分析方法 | 第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69页 |
3.3.1 以脱脂米糠为原料的同步糖化发酵产酸 | 第46-51页 |
3.3.2 以玉米糠为原料的同步糖化发酵产酸 | 第51-59页 |
3.3.3 以白糠为原料的开放式同步糖化发酵产酸 | 第59-69页 |
3.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基于甜高粱秸秆发酵生产L-乳酸的生物炼制工艺 | 第70-86页 |
4.1 前言 | 第70页 |
4.2 利用甜高粱秸秆为底物发酵生产L-乳酸 | 第70-72页 |
4.2.1 菌种、材料和培养基 | 第70-71页 |
4.2.2 原料的预处理 | 第71页 |
4.2.3 菌体培养条件 | 第71页 |
4.2.4 菌体的好氧生长和厌氧产酸过程 | 第71-72页 |
4.3 利用甜高粱秸秆为固定化载体发酵生产L-乳酸 | 第72-73页 |
4.3.1 菌种、材料和培养基 | 第72页 |
4.3.2 培养条件 | 第72-73页 |
4.3.3 填充了甜高梁杆的纤维床固定化反应器 | 第73页 |
4.4 分析方法 | 第73-74页 |
4.5 以甜高粱杆为原料发酵产L-乳酸的结果与讨论 | 第74-81页 |
4.5.1 B.coagulans LA1507的菌株鉴定 | 第74-75页 |
4.5.2 B.coagulans LA1507菌株L-乳酸发酵的产酸验证 | 第75页 |
4.5.3 纤维素酶浓度对L-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75-76页 |
4.5.4 底物浓度对L-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76-80页 |
4.5.5 采用碱解后的甜高粱杆以补料批次方式进行的同步糖化发酵 | 第80-81页 |
4.6 以甜高粱杆为固定化载体发酵产L-乳酸的结果与讨论 | 第81-85页 |
4.6.1 以甜高梁杆为固定化载体的发酵产酸 | 第81-83页 |
4.6.2 对吸附菌体的甜高粱杆进行的扫描电镜检测 | 第83-85页 |
4.7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基于甜高粱汁发酵生产L-乳酸的生物炼制工艺 | 第86-108页 |
5.1 前言 | 第86-87页 |
5.2 以甜高粱汁为底物结合膜分离的反复批次发酵过程 | 第87-90页 |
5.2.1 菌种、材料和培养基 | 第87-88页 |
5.2.2 培养条件 | 第88页 |
5.2.3 批次发酵 | 第88页 |
5.2.4 结合膜分离的反复批次发酵过程(MIRB) | 第88-90页 |
5.3 基于甜高粱汁在开放式条件下混菌发酵生产L-乳酸 | 第90-91页 |
5.3.1 菌种、材料和培养基 | 第90页 |
5.3.2 菌体培养条件 | 第90-91页 |
5.3.3 分段控pH策略 | 第91页 |
5.3.4 甜高粱汁总糖浓度的优化 | 第91页 |
5.4 分析方法 | 第91-92页 |
5.5 基于甜高粱汁反复批次发酵产L-乳酸的结果与讨论 | 第92-97页 |
5.5.1 混合糖浓度对批次发酵的影响 | 第92-94页 |
5.5.2 以模拟混合糖为原料的MIRB过程 | 第94-95页 |
5.5.3 以甜高粱汁为原料的MIRB过程 | 第95-97页 |
5.6 基于甜高粱汁混菌发酵产L-乳酸的结果与讨论 | 第97-106页 |
5.6.1 基于甜高粱汁开放式发酵生产L-乳酸工艺的优化策略 | 第97-98页 |
5.6.2 分段控pH过程的优化 | 第98-101页 |
5.6.3 发酵底物甜高粱汁总糖浓度的优化 | 第101页 |
5.6.4 在优化条件下以甜高粱汁和玉米浆粉为原料发酵生产L-乳酸 | 第101-106页 |
5.7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以玉米秸秆为底物联产乙醇和L-乳酸 | 第108-120页 |
6.1 前言 | 第108页 |
6.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08-111页 |
6.2.1 菌种、材料和培养基 | 第108-109页 |
6.2.2 原料的预处理 | 第109页 |
6.2.3 培养条件 | 第109-111页 |
6.2.4 分析方法 | 第11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18页 |
6.3.1 酿酒酵母和乳酸菌的预培养 | 第111-112页 |
6.3.2 乙醇浓度对B.coagulans LA1507生长及产酸的影响 | 第112-115页 |
6.3.3 基于玉米秸秆水解液联产乙醇和L-乳酸 | 第115-118页 |
6.4 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七章 基于镁盐的L-乳酸绿色生产工艺 | 第120-136页 |
7.1 前言 | 第120页 |
7.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20-123页 |
7.2.1 菌种、材料和培养基 | 第120页 |
7.2.2 培养条件 | 第120-121页 |
7.2.3 结晶条件的优化 | 第121页 |
7.2.4 采用5L发酵罐进行的乳酸镁发酵过程 | 第121-122页 |
7.2.5 镁碱(MgO)作为发酵中和剂回用的可行性研究 | 第122页 |
7.2.6 分析方法 | 第122-123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23-134页 |
7.3.1 结晶条件的优化 | 第123-124页 |
7.3.2 在5L罐水平的发酵实验 | 第124-129页 |
7.3.3 从乳酸镁发酵液中回用MgO的可行性研究 | 第129-134页 |
7.4 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八章 基于脱脂米糠生产L-乳酸放大实验 | 第136-166页 |
8.1 前言 | 第136页 |
8.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36-138页 |
8.2.1 菌种和材料 | 第136页 |
8.2.2 培养基 | 第136页 |
8.2.3 工艺思路 | 第136-138页 |
8.2.4 分析方法 | 第138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138-164页 |
8.3.1 在150 L罐水平上基于脱脂米糠清液发酵生产L-乳酸 | 第138-140页 |
8.3.2 基于脱脂米糠清液发酵生产L-乳酸中试平台建设 | 第140-143页 |
8.3.3 基于脱脂米糠清液年产2000 t L-乳酸工艺过程设计 | 第143-154页 |
8.3.4 在500 L罐水平上基于脱脂米糠同步糖化发酵生产L-乳酸 | 第154-156页 |
8.3.5 脱脂米糠同步糖化年产2000 t L-乳酸工艺过程设计 | 第156-164页 |
8.4 小结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6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6-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
附件 | 第179-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