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章绪论 | 第10-24页 |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0-13页 |
1.1.1 锂离子电池发展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锂离子电池组成及原理 | 第11-13页 |
1.2 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 第13-14页 |
1.2.2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 第14-16页 |
1.3 钴酸锂正极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3.1 湿化学路线 | 第17页 |
1.3.2 化学聚合路线 | 第17-18页 |
1.3.3 沉积技术 | 第18-20页 |
1.4 镍锰酸锂正极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4.1 碳及贵金属包覆 | 第20-21页 |
1.4.2 金属氧化物包覆 | 第21-22页 |
1.4.3 锂化合物包覆 | 第22页 |
1.4.4 其它复合包覆 | 第22-23页 |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器材及表征方法 | 第24-30页 |
2.1 实验药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2 材料表征方法 | 第25-27页 |
2.2.1 X射线衍射 | 第25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5-26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6页 |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26页 |
2.2.5 热重分析 | 第26页 |
2.2.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26-27页 |
2.2.7 傅里叶红外光谱 | 第27页 |
2.2.8 拉曼光谱 | 第27页 |
2.3 电化学表征方法 | 第27-30页 |
2.3.1 电化学工作站 | 第27-28页 |
2.3.2 充放电测试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聚氰基丙烯酸乙酯包覆对高电压钴酸锂固态电池的界面改性研究 | 第30-48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3.2.1 粘结剂溶液配制 | 第31页 |
3.2.2 PECA包覆钴酸锂正极制备 | 第31-33页 |
3.2.3 全固态电解质制备及电池组装 | 第33-34页 |
3.2.4 样品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6页 |
3.3.1 最优PEO电解质选择 | 第34-35页 |
3.3.2 最优包覆量选择 | 第35-36页 |
3.3.3 PECA包覆LiCoO2表征分析 | 第36-38页 |
3.3.4 全固态电解质性能分析 | 第38-41页 |
3.3.5 全固态电池性能分析 | 第41-43页 |
3.3.6 电极与电解质循环前后变化分析 | 第43-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聚氰基丙烯酸乙酯包覆对镍锰酸锂正极的界面改性研究 | 第48-60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4.2.1 包覆镍锰酸锂正极制备 | 第49页 |
4.2.2 液态镍锰酸锂离子电池组装 | 第49-50页 |
4.2.3 样品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4.3.1 最优包覆量选择 | 第50-51页 |
4.3.2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 第51页 |
4.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51-52页 |
4.3.4 扫描与透射电镜分析 | 第52-53页 |
4.3.5 热力学性能分析 | 第53页 |
4.3.6 电化学及循环性能分析 | 第53-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5.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