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33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海洋中尺度涡的研究现状 | 第13-30页 |
1.2.1 海洋中尺度涡的分类 | 第14-16页 |
1.2.2 海洋中尺度涡的观测资料 | 第16-20页 |
1.2.3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中尺度涡的提取和追踪 | 第20-24页 |
1.2.4 海洋中尺度涡对环境的影响和输运作用 | 第24-28页 |
1.2.5 黑潮和黑潮延伸区海域中尺度涡的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第2章 数据、方法和研究区介绍 | 第33-51页 |
2.1 数据介绍 | 第33-40页 |
2.1.1 卫星遥感数据介绍 | 第33-37页 |
2.1.2 Argo浮标数据 | 第37-38页 |
2.1.3 中尺度涡数据集 | 第38-39页 |
2.1.4 NCEP-NCAR数据 | 第39-40页 |
2.2 方法介绍 | 第40-48页 |
2.2.1 中尺度涡自动提取和跟踪算法 | 第40-44页 |
2.2.2 中尺度涡对海表的影响 | 第44-45页 |
2.2.3 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 | 第45-48页 |
2.3 研究区介绍 | 第48-51页 |
第3章 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涡的统计分析 | 第51-73页 |
3.1 涡旋的平均属性 | 第51-61页 |
3.1.1 两种涡旋提取算法的比较 | 第51-53页 |
3.1.2 涡旋数量和极性的空间分布 | 第53-56页 |
3.1.3 涡旋属性的演化 | 第56-57页 |
3.1.4 涡旋的移动 | 第57-59页 |
3.1.5 涡旋的来源 | 第59-61页 |
3.2 涡旋的三维结构 | 第61-71页 |
3.2.1 涡旋海表面的信号 | 第61-64页 |
3.2.2 涡旋的垂直结构 | 第64-71页 |
3.3 小结 | 第71-73页 |
第4章 黑潮延伸区海域中尺度涡热量和盐度的输送 | 第73-91页 |
4.1 单个涡旋热量和盐度异常的计算 | 第73-76页 |
4.2 计算涡旋运动造成的热量和盐度输送的新算法 | 第76-77页 |
4.3 算法的验证 | 第77-79页 |
4.3.1 改进的张氏算法 | 第77-78页 |
4.3.2 结果比较 | 第78-79页 |
4.4 黑潮延伸区海域中尺度涡热量和盐度输送的空间分布 | 第79-82页 |
4.4.1 涡旋热量输送的空间分布 | 第79-82页 |
4.4.2 涡旋盐度输送的空间分布 | 第82页 |
4.5 涡旋热量输送大尺度影响的分析 | 第82-89页 |
4.6 小结 | 第89-91页 |
第5章 日本南部海域的模态水中尺度涡 | 第91-111页 |
5.1 数据和方法 | 第93-94页 |
5.2 从反气旋涡到模态水中尺度涡 | 第94-96页 |
5.3 涡旋的属性 | 第96-100页 |
5.3.1 涡旋海表面的信号 | 第96-97页 |
5.3.2 涡旋的垂直信号 | 第97-98页 |
5.3.3 涡旋的统计属性 | 第98-100页 |
5.4 涡旋的产生机制和与STMW的关系 | 第100-109页 |
5.4.1 与涡旋产生相关的两个物理过程 | 第100-103页 |
5.4.2 冬天海洋的对流活动 | 第103-107页 |
5.4.3 反气旋涡的融合 | 第107-109页 |
5.5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11-112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12-113页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