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调木刻”创作流行现象探析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绪论 | 第9-17页 | 
| 一、“灰调木刻”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 二、“灰调木刻”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三、“灰调木刻”的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四、“灰调木刻”的研究方案 | 第13-17页 | 
| 第一章 “灰调木刻”溯源 | 第17-26页 | 
| 第一节 西方版画中的“灰调木刻” | 第17-20页 | 
| 一、以毕维克为代表的木口木刻 | 第18-19页 | 
| 二、以多雷为代表的复制木刻插图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中国新兴木刻中的“灰调木刻” | 第20-26页 | 
| 一、“灰调木刻”在中国新兴木刻的表现 | 第21-23页 | 
| 二、以罗清桢、黄新波为代表的“灰调木刻”创作实践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灰调”木刻在中国画坛的消退与复苏 | 第26-31页 | 
| 第一节 “灰调木刻”逐渐滑入非主流 | 第26-29页 | 
| 一、从创作观念上分析 | 第27-28页 | 
| 二、从创作手法上分析 | 第28-29页 | 
| 第二节 “灰调木刻”回潮的原因 | 第29-31页 | 
| 一、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与思潮的波及 | 第30页 | 
| 二、艺术本体语言的回归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当代“灰调木刻”作品形态辨析 | 第31-55页 | 
| 第一节 流行性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 一、艺术观念与审美视野的多元性 | 第32页 | 
| 二、版画技术的更新 | 第32-33页 | 
| 三、市场与消费文化的需求 | 第33页 | 
| 第二节 创作样式分析 | 第33-48页 | 
| 一、灰调中的平面性装饰 | 第34-37页 | 
| 二、灰调中的意象性表现 | 第37-42页 | 
| 三、灰调中的写实性表现 | 第42-46页 | 
| 四、灰调中的观念性影像 | 第46-48页 | 
| 第三节 个人在“灰调”木刻实践中的探索 | 第48-55页 | 
| 一、版画新型媒材的运用与突破 | 第48-50页 | 
| 二、作品个案分析 | 第50-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