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铸铁论文--球墨铸铁论文

球墨铸铁后继屈服面演化的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符号说明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屈服及后继屈服面的试验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屈服准则第11页
        1.2.2 屈服试验第11-12页
        1.2.3 屈服定义方法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第12-13页
        1.2.4 试验方法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第13-14页
        1.2.5 预加载路径对后继屈服面的影响第14-15页
    1.3 屈服及后继屈服面理论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第17-18页
第二章 球墨铸铁初始屈服面试验分析第18-29页
    2.1 试验材料和设备第18-19页
        2.1.1 试验材料第18-19页
        2.1.2 薄壁圆管试样的加工精度分析第19页
    2.2 实验设备第19-20页
    2.3 试验加载方法——多试样法和一次加卸载法第20页
    2.4 试验加载过程第20-21页
        2.4.1 试验机准备第20-21页
        2.4.2 初始屈服面试验过程第21页
    2.5 试样分散性的统计第21-23页
    2.6 数据处理和各参量的计算第23-25页
    2.7 初始屈服面结果分析第25-28页
        2.7.1 初始屈服点数据处理第25-26页
        2.7.2 比较实测初始屈服面与屈服准则描述的初始屈服面第26-28页
    2.8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后继屈服面的试验分析第29-53页
    3.1 预拉伸后继屈服面试验加载过程和路径第29-31页
        3.1.1 试验加载过程第29-30页
        3.1.2 试验加载路径第30-31页
    3.2 预扭转后继屈服面试验加载过程和路径第31-32页
        3.2.1 试验加载过程第31页
        3.2.2 试验加载过程第31-32页
    3.3 预拉扭后继屈服面试验加载过程和路径第32-33页
        3.3.1 试验加载过程第32页
        3.3.2 试验加载路径第32-33页
    3.4 预菱形后继屈服面试验加载过程和路径第33-34页
        3.4.1 预半菱形后继屈服面试验加载过程第33页
        3.4.2 预全菱形后继屈服面试验加载过程第33-34页
        3.4.3 预菱形试验加载路径第34页
    3.5 后继屈服面结果分析第34-49页
        3.5.1 预拉伸0.4%后继屈服面试验结果分析第35-37页
        3.5.2 预拉伸0.8%后继屈服面试验结果分析第37-39页
        3.5.3 预拉伸0.8%卸载到应力零点后继屈服面试验结果分析第39-41页
        3.5.4 预扭转后继屈服面试验结果分析第41-43页
        3.5.5 预拉扭后继屈服面试验结果分析第43-45页
        3.5.6 预半菱形后继屈服面试验结果分析第45-47页
        3.5.7 预全菱形后继屈服面试验结果分析第47-49页
    3.6 影响后继屈服面演化的因素第49-50页
        3.6.1 预加载路径对后继屈服面的影响第49页
        3.6.2 预变形程度对后继屈服面的影响第49-50页
        3.6.3 平移应变对后继屈服面的影响第50页
        3.6.4 卸载位置对后继屈服面的影响第50页
    3.7 后继屈服面预加载轴分析第50-52页
    3.8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屈服面塑性流动的试验分析第53-72页
    4.1 塑性流动第53-54页
    4.2 塑性应变增量对塑性流动方向的影响第54-61页
        4.2.1 塑性应变增量取值第58-59页
        4.2.2 加载面近似正交方向的几何作法第59-61页
    4.3 后继屈服面塑性流动分析第61-70页
        4.3.1 预拉伸0.4%后继屈服面塑性流动分析第61-62页
        4.3.2 预拉伸0.8%后继屈服面塑性流动分析第62-63页
        4.3.3 预拉伸0.8%卸载到应力零点后继屈服面第63-65页
        4.3.4 预扭转后继屈服面塑性流动分析第65-66页
        4.3.5 预拉扭后继屈服面塑性流动分析第66-67页
        4.3.6 预半菱形后继屈服面塑性流动分析第67-69页
        4.3.7 预全菱形后继屈服面塑性流动分析第69-70页
    4.4 后继屈服面塑性流动分析与总结第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第72-74页
    5.1 全文总结第72-73页
    5.2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性沥青滑动支座的耗能能力及其在楼梯抗震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再生沥青—集料界面黏附性能及路用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