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脂肪沉积症伴肌病与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及发病机制探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4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23页 |
| 2.1 患者资料 | 第14-17页 |
| 2.1.1 患者的临床资料 | 第14-17页 |
| 2.1.2 肌酸激酶及神经电生理检查 | 第17页 |
| 2.1.3 外周血涂片检查 | 第17页 |
| 2.1.4 肌肉核磁共振检查 | 第17页 |
| 2.1.5 基因检测标本的获取及处理 | 第17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 2.2.1 病理标本的获取及处理 | 第17-18页 |
| 2.2.2 骨骼肌标本常规病理染色及步骤 | 第18-20页 |
| 2.2.3 骨骼肌标本免疫荧光染色及步骤 | 第20-23页 |
| 第3章 结果 | 第23-32页 |
| 3.1 临床总结 | 第23-24页 |
| 3.1.1 RR-MADD临床总结 | 第23页 |
| 3.1.2 NLSDM临床总结 | 第23-24页 |
| 3.2 肌肉影像学改变 | 第24-25页 |
| 3.2.1 RR-MADD肌肉影像 | 第24-25页 |
| 3.2.2 NLSDM肌肉影像 | 第25页 |
| 3.3 肌肉病理特点 | 第25-28页 |
| 3.3.1 RR-MADD肌肉病理 | 第25-26页 |
| 3.3.2 NLSDM肌肉病理 | 第26-28页 |
| 3.4 病理机制探究 | 第28-32页 |
| 3.4.1 RR-MADD的免疫荧光观察 | 第28-29页 |
| 3.4.2 NLSDM的免疫荧光观察 | 第29-32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32-36页 |
| 4.1 RR-MADD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 第32-33页 |
| 4.2 NLSDM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 第33页 |
| 4.3 RR-MADD的病理特点 | 第33-34页 |
| 4.4 NLSDM的病理特点 | 第34页 |
| 4.5 RR-MADD的病理机制 | 第34页 |
| 4.6 NLSDM的病理机制 | 第34-36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36-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 综述 | 第43-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