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2.1 关于"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研究概况 | 第12-18页 |
1.2.2 关于"身份"、"边界"研究的综述 | 第18-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2章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1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涵义界定 | 第23-25页 |
2.1.1 群体性事件 | 第23-24页 |
2.1.2 社会泄愤冲突 | 第24页 |
2.1.3 抗争政治 | 第24页 |
2.1.4 社会骚乱 | 第24页 |
2.1.5 无直接利益冲突 | 第24-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2.1 身份-边界激活机制 | 第25-26页 |
2.2.2 边界与冲突的关系 | 第26-28页 |
第3章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形成机制研究 | 第28-36页 |
3.1 案例描述 | 第28-30页 |
3.1.1 案例一: 浙江湖州织10.26事件 | 第28-29页 |
3.1.2 案例二: S市F区罢工游街事件 | 第29页 |
3.1.3 案例三: 三亚派出所围攻事件 | 第29-30页 |
3.2 对立身份的形成 | 第30-32页 |
3.2.1 制度性排除 | 第30-31页 |
3.2.2 认知性因素 | 第31-32页 |
3.2.3 类别化因素 | 第32页 |
3.3 边界变化及其结果 | 第32-36页 |
3.3.1 边界激活机制 | 第33-34页 |
3.3.2 行动者的动员与组织 | 第34页 |
3.3.3 政府的回应和控制 | 第34-36页 |
第4章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影响 | 第36-41页 |
4.1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正面影响 | 第36-38页 |
4.1.1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稳定的"信号灯" | 第37页 |
4.1.2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政策制定的"助跑器" | 第37-38页 |
4.2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负面影响 | 第38-41页 |
4.2.1 "无直接利益冲突"危及生命财产 | 第38-39页 |
4.2.2 "无直接利益冲突"引发社会恐慌 | 第39页 |
4.2.3 "无直接利益冲突"成为社会前进的隐患 | 第39-41页 |
第5章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处置对策 | 第41-46页 |
5.1 加强社会制度融合,打破制度排斥局面 | 第41-43页 |
5.2 培养共同价值观的认同感 | 第43-44页 |
5.3 加快推进政府转型,构建回应性政府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