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磺化聚酰亚胺膜在全钒液流电池中的应用及稳定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VRFB概述第11-14页
        1.1.1 VRFB的工作原理第11-13页
        1.1.2 VRFB 的优点第13-14页
        1.1.3 VRFB 的缺陷第14页
    1.2 VRFB的国内外发展概况第14-17页
        1.2.1 VRFB隔膜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第17-19页
2 实验部分第19-34页
    2.1 实验试剂和材料第19-21页
    2.2 实验仪器和装置第21-22页
    2.3 SPI膜的制备第22-23页
    2.4 SPI/CS复合膜的制备第23-24页
    2.5 SPI膜的降解实验第24-26页
        2.5.1 SPI膜的原位降解实验第24页
        2.5.2 SPI膜的离线降解实验第24-26页
            2.5.2.1 SPI(P3)-H低聚物的制备第25页
            2.5.2.2 SPI膜及SPI((P3)-H低聚物的离线降解实验第25-26页
    2.6 膜的表征第26-34页
        2.6.1 FT-IR测试第26页
        2.6.2 1H-NMR测试第26页
        2.6.3 XPS测试第26-27页
        2.6.4 形貌分析第27页
        2.6.5 含水率及溶胀率测定第27页
        2.6.6 特性黏度测定与分子量计算第27-28页
        2.6.7 密度测试第28页
        2.6.8 离子交换容量测定第28-29页
        2.6.9 质子传导率测定第29-30页
        2.6.10 钒离子渗透率测定第30-32页
        2.6.11 机械性能测定第32页
        2.6.12 化学稳定性测试第32页
        2.6.13 VRFB测试第32-34页
3 SPI膜的降解机理研究第34-51页
    3.1 SPI膜的在线降解行为研究第34-40页
        3.1.1 SPI膜的VRFB性能演变第34-35页
        3.1.2 SPI膜的理化性能改变第35-36页
        3.1.3 SPI膜的形貌改变第36-38页
        3.1.4 SPI膜的化学结构变化第38-40页
    3.2 SPI膜和SPI(P3)-H低聚物的离线降解行为研究第40-49页
        3.2.1 SPI膜的形貌改变第40-42页
        3.2.2 浸泡液中所产生的Ⅴ(Ⅳ)浓度变化第42-44页
        3.2.3 SPI膜的机械性能变化第44-45页
        3.2.4 SPI膜和SPI(P3)-H低聚物的降解产物结构分析第45-49页
    3.3 SPI膜在VRFB中的降解机理初步分析第49-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4 磺化聚酰亚胺/壳聚糖复合膜的性能表征第51-70页
    4.1 ATR-FTIR和1H NMR分析第52-55页
    4.2 形貌分析第55-57页
    4.3 离子交换容量、含水率和溶胀率第57-59页
    4.4 质子传导率和钒离子渗透率第59-60页
    4.5 化学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第60-62页
    4.6 膜的 VRFB 性能第62-68页
    4.7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结论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过渡型社区规划研究
下一篇:绵阳市涪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