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Fe-Co基氧化物纳米阵列的构筑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4-5页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符号说明第24-25页
第一章 绪论第25-43页
    1.1 引言第25页
    1.2 阵列材料的概述第25-35页
        1.2.1 阵列材料的定义第25页
        1.2.2 阵列材料的应用第25-32页
        1.2.3 阵列材料的制备方法第32-35页
    1.3 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钴的性质介绍第35-37页
        1.3.1 氧化铁的基本性质第35-36页
        1.3.2 四氧化三钴的基本性质第36-37页
    1.4 电催化中的纳米阵列电极优化第37-40页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40-43页
        1.5.1 博士论文主要内容第41-42页
        1.5.2 主要的创新点第42-43页
第二章 不同形貌的Fe_2O_3的晶面效应对于CO氧化的影响第43-51页
    2.1 引言第43页
    2.2 实验部分第43-45页
        2.2.1 试剂第43-44页
        2.2.2 仪器第44页
        2.2.3 实验步骤第44-45页
        2.2.4 结构表征第45页
        2.2.5 CO氧化评价实验第4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5-50页
        2.3.1 结构分析第46-47页
        2.3.2 优势晶面分析第47-48页
        2.3.3 Fe_2O_3催化CO氧化的性能测试第48-50页
    2.4 结论第50-51页
第三章 海胆状Ag/Fe_2O_3的合成及其气敏性能研究第51-65页
    3.1 引言第51-52页
    3.2 实验部分第52-53页
        3.2.1 试剂第52页
        3.2.2 仪器第52页
        3.2.3 实验步骤第52-53页
        3.2.4 结构表征第53页
        3.2.5 气敏性能测试第5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3-64页
        3.3.1 结构分析第54-57页
        3.3.2 海胆状FeOOH微球的形成机理第57-59页
        3.3.3 气敏性能测试第59-62页
        3.3.4 气敏机理研究第62-64页
    3.4 结论第64-65页
第四章 Fe_2O_3纳米阵列生物检测NO_2~-和H_2O_2第65-81页
    4.1 引言第65-66页
    4.2 实验部分第66-68页
        4.2.1 试剂第66页
        4.2.2 仪器第66-67页
        4.2.3 实验步骤第67页
        4.2.4 结构表征第67页
        4.2.5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7-6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8-79页
        4.3.1 结构分析第68-70页
        4.3.2 电催化NO_2~-氧化第70-73页
        4.3.3 电催化H_2O_2还原第73-76页
        4.3.4 Fe_2O_3纳米阵列的抗干扰和稳定性测试第76-77页
        4.3.5 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第77-79页
    4.4 结论第79-81页
第五章 Fe_2O_3纳米阵列的晶面效应对于光电催化分解水的影响第81-93页
    5.1 引言第81-82页
    5.2 实验部分第82-84页
        5.2.1 试剂第82页
        5.2.2 仪器第82-83页
        5.2.3 实验步骤第83页
        5.2.4 结构表征第83-84页
        5.2.5 光电性能测试第8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4-91页
        5.3.1 结构分析第84-87页
        5.3.2 光电性能第87-90页
        5.3.3 晶面效应与光电性能的关系第90-91页
    5.4 结论第91-93页
第六章 多级Zn_xCo_(3-x)O_4阵列结构的电催化析氧性能研究第93-113页
    6.1 引言第93-94页
    6.2 实验部分第94-96页
        6.2.1 试剂第94页
        6.2.2 仪器第94-95页
        6.2.3 实验步骤第95页
        6.2.4 结构表征第95-96页
        6.2.5 OER性能测试第96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6-112页
        6.3.1 结构分析第96-101页
        6.3.2 形成机理研究第101-103页
        6.3.3 OER性能测试第103-108页
        6.3.4 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第108-112页
    6.4 结论第112-113页
第七章 Au/NiCo_2O_4阵列的电催化析氧性能研究第113-127页
    7.1 引言第113-114页
    7.2 实验部分第114-116页
        7.2.1 试剂第114页
        7.2.2 仪器第114-115页
        7.2.3 实验步骤第115页
        7.2.4 结构表征第115-116页
        7.2.5 OER性能测试第116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16-125页
        7.3.1 结构分析第116-118页
        7.3.2 OER性能测试第118-122页
        7.3.3 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第122-125页
    7.4 结论第125-127页
第八章 NiCo_2O_4@NiO氧化物阵列的超电容性质研究第127-139页
    8.1 引言第127-128页
    8.2 实验部分第128-129页
        8.2.1 试剂第128页
        8.2.2 仪器第128-129页
        8.2.3 实验步骤第129页
        8.2.4 结构表征第129页
        8.2.5 超电容性能测试第129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29-137页
        8.3.1 结构分析第129-132页
        8.3.2 NiCo_2O_4的超电容性质第132-134页
        8.3.3 NiCo_2O_4@NiO的超电容性质第134-136页
        8.3.4 NiCo_2O_4@NiO的赝电容和双电层的形成机理第136-137页
    8.4 结论第137-139页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第139-141页
    9.1 总结第139-140页
    9.2 展望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63页
致谢第163-165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5-167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167-169页
附件第169-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公益诉讼主体的不足及完善
下一篇:开发区管委会法律地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