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多特性融合的手背静脉识别关键算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第15-18页
        1.2.1 虹膜识别第15-16页
        1.2.2 人脸识别第16页
        1.2.3 人耳识别第16页
        1.2.4 指纹识别第16-17页
        1.2.5 掌纹识别第17页
        1.2.6 静脉识别第17-18页
    1.3 静脉识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1页
        1.3.1 静脉识别产品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2 静脉识别相关算法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4 论文组织与结构第21-24页
第2章 基于质量评价的近红外静脉图像采集系统第24-40页
    2.1 概述第24页
    2.2 近红外静脉对象成像原理第24-25页
    2.3 图像采集装置硬件选择及设计第25-29页
        2.3.1 近红外传感器的选择第25-26页
        2.3.2 光源的选择与设计第26-27页
        2.3.3 滤光片的选择第27-28页
        2.3.4 采集装置空间位置的设计第28-29页
    2.4 基于关键信息熵的静脉图像质量评价算法第29-34页
        2.4.1 常见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分析第29-30页
        2.4.2 基于关键信息熵的静脉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第30-34页
    2.5 基于静脉图像质量的光强自寻优控制第34-37页
        2.5.1 自寻优控制理论第34-35页
        2.5.2 采集光强的自寻优控制第35-37页
    2.6 实验结果分析第37-38页
    2.7 小结第38-40页
第3章 基于感兴趣区域函数优化的静脉分割算法第40-50页
    3.1 概述第40-41页
        3.1.1 静脉分割方法研究现状与分析第40-41页
        3.1.2 第二代条带波变换第41页
    3.2 基于CS理论的静脉图像去噪第41-43页
    3.3 基于第二代Bandelet变换的感兴趣区域提取第43-45页
        3.3.1 最佳Bandelet基逼近第43-44页
        3.3.2 最优四叉树的建立第44-45页
    3.4 基于熵与梯度函数优化的静脉分割第45-46页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6-49页
    3.6 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基于静脉间区域形状的识别算法第50-64页
    4.1 基本概念简介第50-52页
        4.1.1 动态规划求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第50-51页
        4.1.2 Hausdorff距离第51-52页
    4.2 细化算法的改进第52-53页
    4.3 基于区域形状的特征提取第53-56页
        4.3.1 区域边缘的脉络曲线描述第54-55页
        4.3.2 基于边缘曲线的特征提取第55-56页
    4.4 基于整体与局部的特征匹配第56-58页
        4.4.1 基于改进的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的局部匹配第56-57页
        4.4.2 基于改进Hausdorff距离算法的全局匹配第57-58页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8-62页
    4.6 小结第62-64页
第5章 基于分块脊波变换的静脉识别算法第64-78页
    5.1 基本概念简介第64-68页
        5.1.1 脊波变换第64-65页
        5.1.2 主成分分析第65-66页
        5.1.3 支持向量机第66-68页
    5.2 基于分块脊波变换的静脉特征提取第68-71页
        5.2.1 静脉图像的分块第68页
        5.2.2 基于双线性插值的子图像Radon变换第68-69页
        5.2.3 基于脊波变换的子图像特征提取第69-70页
        5.2.4 基于PCA的特征子静脉图像的建立第70-71页
    5.3 基于SVM投票分类的特征匹配第71-72页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2-75页
        5.4.1 提出算法的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2-74页
        5.4.2 不同识别算法实验结果比较及分析第74-75页
    5.5 小结第75-78页
第6章 基于灰度特征稀疏表示的识别算法第78-96页
    6.1 基本概念简介第78-82页
        6.1.1 稀疏表示及压缩感知理论第78-81页
        6.1.2 图像重建算法第81-82页
    6.2 基于多特征稀疏表示的静脉识别算法第82-89页
        6.2.1 静脉图像全局与局部特征提取第82-85页
        6.2.2 基于稀疏表示的静脉匹配算法第85-89页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9-94页
        6.3.1 基于多特征稀疏表示识别算法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9-93页
        6.3.2 不同识别算法实验结果比较及分析第93-94页
    6.4 小结第94-96页
第7章 基于CONTOURLET子带能量多HMM融合的静脉识别算法第96-110页
    7.1 基本概念简介第96-99页
        7.1.1 轮廓波变换第96-97页
        7.1.2 隐马尔科夫模型第97-98页
        7.1.3 K均值聚类算法相关理论第98-99页
    7.2 基于Contourlet子带能量特征多HMM融合的识别算法第99-104页
        7.2.1 静脉图像序列的采集第99-100页
        7.2.2 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静脉特征提取第100-101页
        7.2.3 基于Contourlet子带能量特征的多HMM建立与融合第101-104页
    7.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04-108页
    7.4 小结第108-110页
第8章 基于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的多识别算法融合第110-116页
    8.1 多种静脉识别算法融合原因及分析第110-111页
    8.2 基于最小风险贝叶斯判别准则的算法融合与决策第111-113页
        8.2.1 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准则第111页
        8.2.2 多种识别结果的融合与决策第111-113页
    8.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13-115页
    8.4 小结第115-116页
第9章 总结与展望第116-118页
    9.1 总结第116页
    9.2 展望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第130-131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30-131页
    博士期间获奖情况第131页
    博士期间参与基金项目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IMO系统信号检测算法研究
下一篇:移动对等网络中基于蚁群的路由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