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7模具钢表面渗铝氧化处理及其热熔损、热疲劳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页 |
1.2 文献研究 | 第13-26页 |
1.2.1 压力铸造概述 | 第13-16页 |
1.2.2 压铸模的失效 | 第16-19页 |
1.2.3 表面处理技术 | 第19-22页 |
1.2.4 表面渗铝 | 第22-24页 |
1.2.5 表面氧化 | 第24-26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6-2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2章 表面渗铝 | 第29-55页 |
2.1 理论分析 | 第29-36页 |
2.1.1 Fe-Al二元相图 | 第29-30页 |
2.1.2 菲克扩散定律 | 第30-32页 |
2.1.3 试样表面铝浓度恒定的渗铝法 | 第32-33页 |
2.1.4 试样表面铝物质量恒定的渗铝法 | 第33-36页 |
2.2 热浸镀铝实验 | 第36-44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6-37页 |
2.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37-38页 |
2.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2.3 冷喷涂铝扩散处理 | 第44-52页 |
2.3.1 冷喷涂概述 | 第44-46页 |
2.3.2 喷涂扩散法渗铝实验 | 第46-52页 |
2.4 两种渗铝方法对比 | 第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第3章 表面氧化 | 第55-81页 |
3.1 高温氧化 | 第55-63页 |
3.1.1 热力学计算确定实验的气氛 | 第56-58页 |
3.1.2 动力学分析确定氧化的温度和时间 | 第58-59页 |
3.1.3 高温氧化实验 | 第59-63页 |
3.2 常温硬质阳极氧化 | 第63-79页 |
3.2.1 理论分析 | 第63-65页 |
3.2.2 常温硬质阳极氧化特点和原理 | 第65-66页 |
3.2.3 常温硬质阳极氧化实验 | 第66-79页 |
3.3 两种氧化方法对比 | 第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4章 热熔损性能 | 第81-95页 |
4.1 热熔损概述 | 第81-84页 |
4.1.1 熔损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81页 |
4.1.2 熔损实验的研究现状 | 第81-84页 |
4.2 热熔损实验 | 第84-91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84-85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85-86页 |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6-91页 |
4.3 8407钢热熔损机理 | 第91-93页 |
4.4 氧化膜抗热熔损机理 | 第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5章 热疲劳性能 | 第95-109页 |
5.1 热疲劳概述 | 第95-98页 |
5.1.1 热疲劳发展状况 | 第95-96页 |
5.1.2 热疲劳影响因素 | 第96-97页 |
5.1.3 热疲劳实验方法 | 第97-98页 |
5.2 热疲劳实验 | 第98-104页 |
5.2.1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98-99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99-100页 |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4页 |
5.3 8407钢热疲劳机理 | 第104-106页 |
5.4 氧化膜抗热疲劳机理 | 第106-10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09-113页 |
6.1 结论 | 第109-111页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5-127页 |
作者简介 | 第127-129页 |
论文包含图、表、公式及文献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