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基于时空观的移动通信及使用者研究--以微信为例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问题提出及意义第11-12页
    1.3 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评述第12-20页
        1.3.1 移动通信相关经济分析第12-17页
        1.3.2 时空角度经济分析第17-19页
        1.3.3 文献综述小结第19-20页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20-21页
        1.4.1 研究思路第20页
        1.4.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 本文结构及技术方法第21-24页
        1.5.1 论文框架图第21-22页
        1.5.2 PRN分析框架(供给角度)第22-23页
        1.5.3 时空分析框架(需求角度)第23页
        1.5.4 技术路线图第23-24页
    1.6 本章小结第24-25页
2 理论分析框架第25-39页
    2.1 时空角度下的供需分析的特点第25页
    2.2 时空关系研究第25-28页
    2.3 PRN分析框架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应用第28-34页
        2.3.1 移动通信产品分层结构第28-31页
        2.3.2 移动通信资源分类第31-32页
        2.3.3 移动通信业各种网络经济特点第32-34页
    2.4 时空分析框架第34-38页
        2.4.1 时空解构能力第34-36页
        2.4.2 时空重塑能力第36-37页
        2.4.3 时空转换能力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3 微信发展演变及特点第39-49页
    3.1 微信产品简介第39页
    3.2 微信发展历程第39-40页
    3.3 微信与手机QQ的区别与联系第40-43页
        3.3.1 联系人类型的区别第40页
        3.3.2 联系人来源的联系第40-42页
        3.3.3 社交圈的区别第42页
        3.3.4 产品设计思想的区别第42-43页
    3.4 “使用与满足理论”解读微信的社交特点第43-48页
        3.4.1 使用与满足理论第43-44页
        3.4.2 微信使用者的“使用与满足”第44-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4 基于微信使用者为对象的问卷分析第49-56页
    4.1 研究目的第49页
    4.2 研究方法第49页
        4.2.1 研究对象第49页
        4.2.2 研究内容第49页
    4.3 研究成果第49-55页
        4.3.1 用户使用习惯第50-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5 以微信为对象进行分析第56-70页
    5.1 PRN分析框架下的微信第56-60页
        5.1.1 产品(Product)第56-57页
        5.1.2 资源(Resource)第57-60页
        5.1.3 网络经济(Network)第60页
    5.2 时空分析框架下的微信第60-66页
        5.2.1 时空解构能力第60-63页
        5.2.2 时空重塑能力第63-65页
        5.2.3 时空转换能力第65-66页
    5.3 时空观下微信的发展展望第66-70页
        5.3.1 消费者角度第66-67页
        5.3.2 企业角度第67-68页
        5.3.3 产品角度第68-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页
6 结论第70-72页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第70-71页
    6.2 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第71-72页
附录第72-77页
参考文献第77-82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路堤荷载作用下草甸层地基的沉降与破坏模式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FDI对我国产业对外依存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