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8-10页 |
1.3 国家电网电力调控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 第10-11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第2章 国家电网管理模式分折 | 第13-24页 |
2.1 我国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 第13-16页 |
2.2 江西省电网运行概况 | 第16-20页 |
2.2.1 江西电网总体情况 | 第16-17页 |
2.2.2 南昌电网运行概况 | 第17-20页 |
2.3 南昌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分析 | 第20-24页 |
第3章 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体系分析 | 第24-40页 |
3.1 国内外电网智能电网概况 | 第24-26页 |
3.1.1 国内外电网自动化程度分析 | 第24页 |
3.1.2 美国自动化运行概况 | 第24页 |
3.1.3 德国自动化运行概况 | 第24-25页 |
3.1.4 日本自动化运行概况 | 第25页 |
3.1.5 国家电网自动化发展的现状 | 第25-26页 |
3.2 调控一体化支撑体系 | 第26-30页 |
3.2.1 OPEN-3000 技术特点 | 第27-28页 |
3.2.2 OPEN-3000 硬件体系结构 | 第28-29页 |
3.2.3 OPEN-3000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 第29-30页 |
3.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 第30-32页 |
3.3.1 综自变电站的构成 | 第30-31页 |
3.3.2 综自变电站的构成条件 | 第31-32页 |
3.4 监控系统自动化 | 第32-40页 |
3.4.1 自动化监控系统的构成 | 第32-33页 |
3.4.2 OPEN-3000 在监控平台的运用实状 | 第33页 |
3.4.3 OPEN-3000 的可塑性展示 | 第33-40页 |
第4章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 第40-44页 |
4.1 南昌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创立与创新 | 第40-41页 |
4.2 南昌调控一体化职责划分 | 第41-44页 |
4.2.1 南昌电网正值调度岗位职责 | 第41页 |
4.2.2 南昌电网正值监控岗位职责 | 第41-42页 |
4.2.3 南昌电网运维站正值值班员岗位职责 | 第42页 |
4.2.4 配网运检的相关工作 | 第42-44页 |
第5章 调控一体化组织结构调整 | 第44-47页 |
5.1 省调业务联系流程 | 第44页 |
5.2 调控一体化下正常操作流程 | 第44-45页 |
5.3 调控一体化下事故处理流程 | 第45-46页 |
5.4 运维站人员优化 | 第46-4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结论 | 第47-48页 |
6.2 展望 | 第48-49页 |
感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