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资管理中“心理契约”的研究
绪论 | 第9-12页 |
一、心理契约的理论内涵 | 第12-18页 |
(一) 心理契约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心理契约的内容 | 第13-14页 |
(三) 心理契约的动态机制 | 第14-16页 |
(四) 心理契约的特点与作用 | 第16-18页 |
二、高校师资管理中建立心理契约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 第18-26页 |
(一) 高校教师和心理契约 | 第18-21页 |
1. 高校教师的人格特点 | 第18-19页 |
2. 高校教师的劳动价值取向 | 第19-20页 |
3. 高校教师的需要特点 | 第20-21页 |
(二) 高校组织与心理契约 | 第21-23页 |
1. 组织目标和心理契约 | 第21-22页 |
2. 组织凝聚力和心理契约 | 第22-23页 |
3. 组织变革和心理契约 | 第23页 |
(三) 建立心理契约对高校师资管理的积极作用 | 第23-26页 |
1. 从管理观念看 | 第24页 |
2. 从管理方法看 | 第24-25页 |
3. 从管理制度看 | 第25-26页 |
三、高校师资管理中心理契约的现状透视 | 第26-37页 |
(一) 高校教师和高校组织之间心理契约的内容构成 | 第26-31页 |
1. 教师层面心理契约的内容构成 | 第26-28页 |
2. 学校层面心理契约的内容构成 | 第28-31页 |
(二) 高校教师和高校组织之间心理契约的契合程度 | 第31-35页 |
1. 教师层面心理契约的契合程度 | 第31-33页 |
2. 学校层面心理契约的契合程度 | 第33-35页 |
(三) 高校教师和高校组织之间心理契约的特征总结 | 第35-37页 |
1. 心理契约是双方对彼此期望和义务认知的集合 | 第35页 |
2. 心理契约的内容构成是动态变化的 | 第35页 |
3. 心理契约的契合程度处在较低水平 | 第35-37页 |
四、建立高校师资管理中良好心理契约的策略 | 第37-40页 |
(一) 明确期望 | 第37页 |
(二) 信守承诺 | 第37-38页 |
(三) 加强沟通 | 第38-39页 |
(四) 共同发展 | 第39-40页 |
五、建立高校师资管理中良好心理契约的措施 | 第40-44页 |
(一) 学校组织管理的措施 | 第40-42页 |
1. 同步使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 第40页 |
2. 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规则 | 第40-41页 |
3. 为教师提供适宜的学习培训 | 第41-42页 |
4. 创建优秀的高校组织文化 | 第42页 |
(二) 教师自我管理的措施 | 第42-44页 |
1. 树立忠诚事业和献身教育的思想 | 第42-43页 |
2. 培养热爱学生和诲人不倦的品德 | 第43页 |
3. 发扬关心集体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 第43页 |
4.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 第43-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一:心理契约访谈提纲(教师层面) | 第47-48页 |
附录二:心理契约访谈提纲(学校领导层面) | 第48-49页 |
附录三:心理契约调查问卷(教师层面) | 第49-50页 |
附录四:心理契约调查问卷(学校领导层面)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