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2页 |
1.2 太赫兹波简介 | 第12-16页 |
1.2.1 太赫兹波的概述 | 第12-14页 |
1.2.2 太赫兹波的特性 | 第14-15页 |
1.2.3 太赫兹波的应用领域 | 第15-16页 |
1.3 表面等离激元简介 | 第16-18页 |
1.3.1 表面等离激元的概述 | 第16-17页 |
1.3.2 表面等离激元的应用领域 | 第17-18页 |
1.4 太赫兹金属线的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太赫兹金属线表面等离激元的基本理论 | 第20-31页 |
2.1 引言 | 第20-22页 |
2.2 金属的物理色散模型 | 第22-24页 |
2.3 表面等离激元的基本理论 | 第24-28页 |
2.3.1 表面等离激元的特征长度 | 第25-26页 |
2.3.2 表面等离激元的色散关系 | 第26-28页 |
2.4 太赫兹金属线表面等离激元的物理模型 | 第28-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太赫兹单椭圆金属线表面等离激元特性研究 | 第31-39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理论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31-33页 |
3.3 数值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3.3.1 太赫兹圆形金属线表面等离激元特性及 FEM 方法的验证 | 第33-34页 |
3.3.2 太赫兹单椭圆形金属线表面等离激元的场分布仿真 | 第34-36页 |
3.3.3 太赫兹单椭圆形金属线表面等离激元的色散关系及传播距离的仿真 | 第36-37页 |
3.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太赫兹双椭圆形金属线表面等离激元连接器 | 第39-48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太赫兹双椭圆形表面等离激元连接器的结构 | 第39-41页 |
4.3 数值仿真 | 第41-45页 |
4.4 单根金属线表面等离激元的径向模式 | 第45-47页 |
4.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