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基于保护与利用视角的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及价值评价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第15-17页
        1.1.1 行政力量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制约第16页
        1.1.2 传统村落研究的兴起第16-17页
        1.1.3 传统村落的转型第17页
    1.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7-18页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第18页
    1.3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方法第18-21页
        1.3.1 研究的目的第18-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3 资料来源与评估第20-21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第21-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研究框架第22-23页
    1.5 基本概念第23-25页
        1.5.1 聚落第23页
        1.5.2 村落第23-24页
        1.5.3 古村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村落第24页
        1.5.4 传统村落保护第24-25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25-37页
    2.1 国外研究述评第25-29页
        2.1.1 乡村地理学角度的研究第25-26页
        2.1.2 历史地理学角度的研究第26-27页
        2.1.3 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第27页
        2.1.4景观形态学方面的研究第27-29页
    2.2 国内研究述评第29-35页
        2.2.1 历史地理学角度的研究第29-31页
        2.2.2 文化生态学角度的研究第31-32页
        2.2.3 文化地理学角度的研究第32-33页
        2.2.4 传统村落价值评估的研究第33-34页
        2.2.5 历史人类学角度的研究第34-35页
        2.2.6 关于山西传统村落的研究第35页
    2.3 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山西传统村落的形成因素第37-48页
    3.1 山西传统村落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第38-41页
        3.1.1 自然地理条件第38-40页
        3.1.2 自然资源条件第40-41页
    3.2 山西传统村落形成发展的人文环境第41-47页
        3.2.1 悠久的聚落文化第41页
        3.2.2 山西农业生产发展较落后第41-42页
        3.2.3 封建宗法制度第42-44页
        3.2.4 晋商崛起第44-45页
        3.2.5 儒贾相通与宁商不仕的思想风气盛行第45-47页
    3.3 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山西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类型特征第48-72页
    4.1 山西传统村落类型划分第48-59页
        4.1.1 划分山西传统村落类型的依据第48-49页
        4.1.2 山西传统村落类型的划分第49-59页
    4.2 山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概况第59-70页
        4.2.1 雁北军事堡寨群的分布特点第62-64页
        4.2.2 晋西黄土高原村落群的分布特征第64-66页
        4.2.3 晋中晋商村落群的分布特点第66-67页
        4.2.4 上党士族商贸村落群的分布特点第67-68页
        4.2.5 河东士族村落群的分布特点第68-70页
    4.3 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山西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分析第72-85页
    5.1 相关概念辨析第72-73页
        5.1.1 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第72页
        5.1.2 传统村落系统的空间结构第72-73页
    5.2 山西传统集镇的空间结构分析第73-76页
        5.2.1 山西传统集镇的空间分布特征第73页
        5.2.2 集镇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第73-75页
        5.2.3 集镇的规模结构第75-76页
    5.3 传统村落系统的空间结构分析第76-79页
        5.3.1 传统村落系统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第76-77页
        5.3.2 传统村落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第77-78页
        5.3.3 传统村落密度第78-79页
    5.4 传统村落内部空间结构分析第79-84页
        5.4.1 传统村落内部空间结构要素第79-81页
        5.4.2 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类型与特征第81-82页
        5.4.3 传统村落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第82-84页
    5.5 小结第84-85页
第六章 山西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分析第85-96页
    6.1 山西传统村落生活社会空间——社会变迁与日常生活视角第85页
    6.2 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类型及特点第85-88页
        6.2.1 人类聚居地第86页
        6.2.2 宗教或集会的独特礼仪及其场所第86-87页
        6.2.3 口述文化、戏剧、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发源地第87页
        6.2.4 有重大影响力的广场、街道节点第87页
        6.2.5 传统手工艺生存空间第87页
        6.2.6 集中表达居民生产模式的场所第87-88页
    6.3 山西省传统村落社会生活空间的类型与特点第88-92页
        6.3.1 生产劳动空间第88-89页
        6.3.2 市场贸易空间第89-90页
        6.3.3 教育文化空间第90-91页
        6.3.4 家庭婚姻空间第91页
        6.3.5 社会交往空间第91-92页
    6.4 现代社会山西传统村落居住空间的演变第92-93页
        6.4.1 传统居住阶段第92-93页
        6.4.2 居住空间的缓慢扩展阶段第93页
        6.4.3 居住空间的急剧扩张阶段第93页
        6.4.4 居住空间的社会分离阶段第93页
    6.5 村落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与形态空间的关系第93-95页
        6.5.1 传统村落社会空间的基本形式第94页
        6.5.2 传统村落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与形态空间的关系第94-95页
    6.6 小结第95-96页
第七章 山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价值评价第96-114页
    7.1 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价值构成第96-99页
        7.1.1 历史价值第97页
        7.1.2 文化价值第97-98页
        7.1.3 科学价值第98页
        7.1.4 艺术价值第98页
        7.1.5 旅游价值第98-99页
        7.1.6 开发利用价值第99页
    7.2 传统村落价值评价模型的建立第99-107页
        7.2.1 确定评价方法第99-101页
        7.2.2 评价因子分析并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第101-102页
        7.2.3 建立价值评价模型第102-107页
    7.3 实证研究——山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价值综合评价第107-111页
    7.4 传统村落价值评价案例研究——以皇城村为例第111-114页
第八章 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第114-121页
    8.1 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第114-118页
        8.1.1 山西传统村落保护的对象和内容第114-116页
        8.1.2 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原则第116-117页
        8.1.3 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途径第117-118页
    8.2 山西传统村落的利用及有机更新第118-120页
        8.2.1 山西传统村落发展利用的环境分析第118页
        8.2.2 山西传统村落的发展及更新模式第118-120页
    8.3 小结第120-121页
第九章 结论第121-124页
    9.1 研究的结论与创新之处第121-123页
        9.1.1 研究结论第121-122页
        9.1.2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22-123页
    9.2 不足之处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合信号处理技术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新方法研究
下一篇: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