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1.2 “十八大”提出大力推建生态文明建设 | 第12页 |
1.1.3 湿地旅游开辟了生态旅游的新领域 | 第12页 |
1.1.4 若尔盖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势在必行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3.1 生态旅游研究 | 第13-15页 |
1.3.2 湿地研究 | 第15-17页 |
1.3.3 高原湿地研究 | 第17-19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1 环境伦理学理论 | 第22页 |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2-23页 |
2.3 生态美学理论 | 第23页 |
2.4 循环经济学理论 | 第23页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黄河九曲第一湾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 第25-33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3.1.1 区位条件 | 第25-26页 |
3.1.2 自然条件 | 第26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7页 |
3.2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 第27-28页 |
3.3 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3.3.1 生态系统脆弱 | 第28页 |
3.3.2 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僵化 | 第28页 |
3.3.3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落后 | 第28页 |
3.3.4 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程度不够 | 第28-29页 |
3.3.5 生态旅游客流季节性明显 | 第29页 |
3.4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第29-32页 |
3.4.1 研究区旅游资源类型 | 第29-31页 |
3.4.2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概述 | 第31页 |
3.4.3 黄河九曲第一湾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第31-32页 |
3.5 旅游环境容量计算 | 第32-33页 |
第4章 黄河九曲第一湾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思路和开发原则 | 第33-35页 |
4.1 开发思路 | 第33页 |
4.2 开发原则 | 第33-35页 |
4.2.1 保护优先原则 | 第33页 |
4.2.2 科学规划原则 | 第33-34页 |
4.2.3 分区管理原则 | 第34页 |
4.2.4 利益共享原则 | 第34页 |
4.2.5 持续发展原则 | 第34-35页 |
第5章 黄河九曲第一湾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实施路径 | 第35-50页 |
5.1 合理分区规划 | 第35-38页 |
5.1.1 湿地保育区 | 第36页 |
5.1.2 恢复重建区 | 第36页 |
5.1.3 宣教展示区 | 第36-37页 |
5.1.4 合理利用区 | 第37页 |
5.1.5 管理服务区 | 第37-38页 |
5.2 旅游产品设计 | 第38-40页 |
5.2.1 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 第38-39页 |
5.2.2 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 第39页 |
5.2.3 品牌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 第39-40页 |
5.3 游览线路组织 | 第40-41页 |
5.3.1 黄河九曲生态览胜游 | 第40页 |
5.3.2 藏乡风情生态文化体验游 | 第40-41页 |
5.3.3 最美湿地生态游 | 第41页 |
5.3.4 自驾车生态游 | 第41页 |
5.4 市场营销策略 | 第41-42页 |
5.4.1 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总体目标 | 第41页 |
5.4.2 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 第41-42页 |
5.5 教育解说系统 | 第42-44页 |
5.5.1 环境教育 | 第43页 |
5.5.2 解说服务 | 第43-44页 |
5.6 完善旅游设施 | 第44-47页 |
5.6.1 生态旅游交通设施 | 第44-45页 |
5.6.2 生态旅游环卫设施 | 第45-46页 |
5.6.3 生态旅游服务设施 | 第46-47页 |
5.7 注重社区参与 | 第47-48页 |
5.7.1 社区居民参与方式 | 第47-48页 |
5.7.2 社区居民的培训 | 第48页 |
5.8 创新生态产业 | 第48-50页 |
5.8.1 创新生态产业的必要性 | 第48-49页 |
5.8.2 生态产业创新发展形式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