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科学研究工作论文

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科研模式转变及其利弊分析--以哈工大焊接专业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1 关于科研模式的研究第10-11页
        1.3.2 关于科研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第11-12页
        1.3.3 关于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第12页
        1.3.4 文献评述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3-15页
        1.4.1 研究内容第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15页
第2章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科研第15-26页
    2.1 哈工大焊接专业科研的历史背景第15-16页
        2.1.1 国家层面历史背景第15页
        2.1.2 哈工大焊接专业的成立第15-16页
    2.2 哈工大焊接专业科研活动概况第16-18页
        2.2.1 专业成立初期的科研第16-17页
        2.2.2 紧跟国家需求的大科研第17-18页
    2.3 水火弯板项目概述第18-20页
        2.3.1 水火弯板项目的历史背景第18页
        2.3.2 水火弯板技术项目的开展第18-19页
        2.3.3 水火弯板技术的科研成果第19-20页
    2.4 20 世纪 50、60 年代科研模式的特点第20-25页
        2.4.1 科研内容结合需求实际第20-22页
        2.4.2 资源调动机制灵活第22-23页
        2.4.3 科研成果应用性强第23-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科研第26-34页
    3.1 哈工大焊接专业科研的历史背景第26-27页
        3.1.1 国家层面的历史背景第26页
        3.1.2 哈工大焊接专业的发展壮大第26-27页
    3.2 哈工大焊接专业科研活动的开展第27-28页
        3.2.1 专业恢复期的科研第27-28页
        3.2.2 高精尖方向的科研第28页
    3.3 焊接机器人方向研究概述第28-31页
        3.3.1 焊接机器人方向研究的历史背景第28-29页
        3.3.2 焊接机器人方向的开展第29-30页
        3.3.3 焊接机器人方向研究的科研成果第30-31页
    3.4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科研模式特点第31-33页
        3.4.1 科研内容多元化第31页
        3.4.2 资源调动机制程序化第31-32页
        3.4.3 科研成果的价值多元性第32-33页
    3.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科研模式的转变及其利弊分析第34-43页
    4.1 科研模式转变的制度背景第34-35页
        4.1.1 学术管理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第34-35页
        4.1.2 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第35页
    4.2 科研模式的转变第35-37页
        4.2.1 科研内容的转变第35-36页
        4.2.2 资源调动机制的转变第36-37页
        4.2.3 科研成果的价值发生转变第37页
    4.3 转变带来的好处第37-40页
        4.3.1 科研水平的提升第37-38页
        4.3.2 科研自主性的提高第38-39页
        4.3.3 分配趋于合理第39-40页
    4.4 转变带来的弊端第40-42页
        4.4.1 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第40页
        4.4.2 学生实践能力降低第40-41页
        4.4.3 职称导向性科研第41-42页
    4.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附录第47-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PLS-TP的分组传送网络与OTN联合组网的业务带宽调整机制研究
下一篇:中继协作网络中继选择及资源分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