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WSN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WSN及路由协议概述 | 第16-26页 |
2.1 WSN简介 | 第16-20页 |
2.1.1 WSN体系结构和节点构成 | 第16-17页 |
2.1.2 WSN特征和不足 | 第17-19页 |
2.1.3 WSN应用 | 第19-20页 |
2.2 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第20-21页 |
2.2.1 异构性的表现形式 | 第20页 |
2.2.2 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优势 | 第20-21页 |
2.3 WSN路由协议 | 第21-25页 |
2.3.1 WSN路由算法特点 | 第21-22页 |
2.3.2 WSN路由算法设计要求 | 第22页 |
2.3.3 WSN路由协议分类 | 第22-23页 |
2.3.4 典型路由协议分析和比较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算法分析 | 第26-39页 |
3.1 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 | 第26-31页 |
3.1.1 能量异构网络 | 第26-27页 |
3.1.2 网络拓扑模型 | 第27-28页 |
3.1.3 网络能量模型 | 第28-29页 |
3.1.4 网络通信模型 | 第29-31页 |
3.2 LEACH分簇路由协议 | 第31-35页 |
3.2.1 LEACH算法原理 | 第31-33页 |
3.2.2 LEACH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 | 第33-34页 |
3.2.3 LEACH算法的分析 | 第34-35页 |
3.3 DEEC分簇算法 | 第35-38页 |
3.3.1 DEEC算法原理 | 第35-37页 |
3.3.2 DEEC算法仿真分析 | 第37页 |
3.3.3 DEEC算法分析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算法改进 | 第39-53页 |
4.1 DEEC算法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4.1.1 簇头选举算法 | 第39-40页 |
4.1.2 簇头的单跳通信 | 第40-41页 |
4.2 DEEC-adv算法及仿真 | 第41-47页 |
4.2.1 改进的簇头选择算法 | 第41-45页 |
4.2.2 单跳与多跳相结合的通信模式 | 第45-47页 |
4.3 DEEC-adv算法仿真分析 | 第47-52页 |
4.3.1 仿真环境搭建 | 第47-49页 |
4.3.2 网络生存周期比较 | 第49-50页 |
4.3.3 网络能耗比较 | 第50-51页 |
4.3.4 向基站发送的数据量比较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网络仿真及性能分析 | 第53-67页 |
5.1 网络仿真平台NS2 | 第53-57页 |
5.1.1 NS2仿真软件介绍 | 第53-54页 |
5.1.2 NS2的功能模块和映射机制 | 第54-55页 |
5.1.2.1 NS2功能模块 | 第54页 |
5.1.2.2 NS2的映射机制 | 第54-55页 |
5.1.3 NS2仿真流程和目录结构 | 第55-57页 |
5.1.3.1 NS2仿真流程 | 第55-57页 |
5.1.3.2 NS2目录结构 | 第57页 |
5.2 基于DEEC-adv算法的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仿真平台搭建 | 第57-62页 |
5.2.1 NS2的安装与调试 | 第57-59页 |
5.2.2 DEEC-adv协议的实现 | 第59-61页 |
5.2.3 算法仿真环境参数设置 | 第61-62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