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25页 |
1 祖国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 第12-18页 |
1.1 渊源 | 第12页 |
1.2 病因病机 | 第12-14页 |
1.3 近代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及论治 | 第14-18页 |
2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的认识 | 第18-23页 |
2.1 概念 | 第18页 |
2.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因素 | 第18-20页 |
2.3 西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 第20-22页 |
2.4 血清CA12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意义 | 第22-23页 |
3 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机理 | 第23-24页 |
3.1 针刺镇痛作用 | 第23页 |
3.2 针灸调节内分泌作用 | 第23页 |
3.3 针灸对血液流变性的改变 | 第23页 |
3.4 针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 第23-24页 |
4 穴位埋线疗法的机理 | 第24-25页 |
4.1 埋线方法对治疗产生效果的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学机理探讨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5-30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5-27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25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5页 |
1.3 评分标准 | 第25-26页 |
1.4 纳入标准 | 第26页 |
1.5 排除标准 | 第26页 |
1.6 受试者脱落标准 | 第26-27页 |
1.7 剔除病例标准 | 第2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2.1 病例分组 | 第27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27-28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28页 |
2.4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解决办法 | 第28-29页 |
2.5 疗效评定 | 第29页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0-53页 |
1 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 第30页 |
2 治疗前后分析 | 第30-52页 |
2.1 三组治疗前痛经评分比较 | 第30-31页 |
2.2 三组治疗前与治疗1个、3个月经周期后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痛经评分比较 | 第31-36页 |
2.3 三组治疗前血清CA125值比较 | 第36页 |
2.4 三组治疗前与治疗1个、3个月经周期后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血清CA125值比较 | 第36-41页 |
2.5 三组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情况 | 第41-52页 |
3 不良反应处理 | 第52-53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3-59页 |
1 穴位埋线疗法的选择依据 | 第54页 |
2 治疗穴位的选择依据 | 第54-55页 |
2.1 胞宫与经络的关系 | 第54页 |
2.2 基本组穴处方 | 第54-55页 |
3 对照组选择依据 | 第55-56页 |
3.1 温针灸对照组选择依据 | 第55页 |
3.2 醋酸戈舍瑞林对照组选择依据 | 第55-56页 |
4 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 第56-59页 |
第五部分 结语 | 第59-60页 |
1 结论 | 第59页 |
2 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59-60页 |
2.1 创新点 | 第59页 |
2.2 存在的不足 | 第59页 |
2.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录 | 第66-78页 |
致谢 | 第78-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