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药物学论文--兽医毒物学论文

降解黄曲霉毒素M1细菌菌株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8页
        1.1.1 黄曲霉毒素理化性质第11页
        1.1.2 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途径第11-12页
        1.1.3 影响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因素第12-13页
        1.1.4 黄曲霉毒素危害第13-15页
        1.1.5 黄曲霉毒素 M1 检测方法第15-16页
        1.1.6 黄曲霉毒素去毒方法第16-18页
    1.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8页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20页
        1.3.1 降解黄曲霉毒素 M1 菌株的筛选第18页
        1.3.2 降解黄曲霉毒素 M1 菌株的鉴定第18页
        1.3.3 对菌株降解黄曲霉毒素 M1 条件进行优化第18页
        1.3.4 对菌株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机理进行研究第18-20页
第二章 降解黄曲霉毒素 M1 菌株的筛选第20-28页
    2.1 试验材料第20-21页
        2.1.1 试验样品第20页
        2.1.2 培养基第20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0-21页
        2.1.4 主要化学试剂第21页
    2.2 试验方法第21-23页
        2.2.1 样本采集第21-22页
        2.2.2 菌株筛选流程第22页
        2.2.3 菌株初筛第22-23页
        2.2.4 菌株复筛第23页
        2.2.5 AFM1 提取与测定第23页
        2.2.6 AFM1 标准曲线绘制第23页
        2.2.7 菌株生长曲线测定第23页
    2.3 试验结果第23-26页
        2.3.1 标准曲线绘制结果第23-24页
        2.3.2 初筛结果第24-25页
        2.3.3 复筛结果第25-26页
        2.3.4 生长曲线测定第26页
    2.4 讨论第26-27页
    2.5 结论第27-28页
第三章 降解黄曲霉毒素 M1 菌株的鉴定第28-37页
    3.1 试验材料第28-29页
        3.1.1 试验菌株第28页
        3.1.2 培养基第28页
        3.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8页
        3.1.4 主要化学试剂第28-29页
    3.2 试验方法第29-31页
        3.2.1 菌落形态观察第29页
        3.2.2 菌体形态观察第29页
        3.2.3 Biolog 细菌鉴定第29页
        3.2.4 16SrDNA 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第29-31页
    3.3 试验结果第31-36页
        3.3.1 菌落及菌体形态第31页
        3.3.2 Biolog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第31-34页
        3.3.3 16SrDNA 分子鉴定及发育树构建结果第34-36页
    3.4 讨论第36页
    3.5 结论第36-37页
第四章 芽孢杆菌 E-1-1-1 降解黄曲霉毒素 M1 条件优化第37-46页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37-39页
        4.1.1 试验菌株第37页
        4.1.2 培养基第37页
        4.1.3 试验仪器第37页
        4.1.4 试验试剂第37页
        4.1.5 菌株培养第37-39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9-45页
        4.2.1 营养条件单因素第39-42页
        4.2.2 培养条件单因素第42-44页
        4.2.3 正交试验结果第44-45页
    4.3 结论第45-46页
第五章 芽孢杆菌 E-1-1-1 降解黄曲霉毒素 M1 机理研究第46-58页
    5.1 试验材料第46-47页
        5.1.1 试验菌株第46页
        5.1.2 培养基第46页
        5.1.3 试验仪器第46-47页
        5.1.4 试验试剂第47页
    5.2 试验方法第47-50页
        5.2.1 菌株降解曲线测定第47页
        5.2.2 细菌去除 AFM1 机理为降解或吸附的区分第47页
        5.2.3 活性物质属胞内胞外物质的确定第47-48页
        5.2.4 硫酸铵分级沉淀法提取纯化活性物质第48-49页
        5.2.5 超滤法分离提取活性物质第49页
        5.2.6 AFM1 提取与测定第49-50页
    5.3 试验结果第50-55页
        5.3.1 菌株 E-1-1-1 降解 AFM1 曲线第50页
        5.3.2 菌株去毒方式确定第50-51页
        5.3.3 菌株 E-1-1-1 降解 AFM1 活性物质位置确定第51-52页
        5.3.4 硫酸铵分级沉淀法提取纯化活性物质[79]第52-54页
        5.3.5 超滤所得组分降解率测定第54-55页
    5.4 讨论第55-56页
    5.5 结论第56-58页
第六章 结论第58-60页
    6.1 本试验主要结论第58页
    6.2 本研究创新点第58-59页
    6.3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5-66页
作者简介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种群更新特征及影响因素
下一篇:依托承德北沟林场森林公园森林自然度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