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西林业局森林资源动态与林分的碳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8页 |
1.2 国内外动态 | 第8-16页 |
1.2.1 森林资源 | 第8-14页 |
1.2.1.1 森林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 第9页 |
1.2.1.2 国外森林资源监测 | 第9-11页 |
1.2.1.3 国内森林资源监测 | 第11-12页 |
1.2.1.4 森林资源的变化趋势 | 第12-14页 |
1.2.2 森林植被碳蓄积量 | 第14-16页 |
1.2.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5.1 蓄积量与生物量的换算 | 第16页 |
1.5.2 林分碳储量与碳密度计算 | 第16-17页 |
1.5.3 数据处理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1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2.2 自然概况 | 第18-21页 |
2.2.1 地质地貌 | 第18页 |
2.2.2 气候 | 第18页 |
2.2.3 土壤 | 第18页 |
2.2.4 水文 | 第18-19页 |
2.2.5 植被资源 | 第19-20页 |
2.2.5.1 云冷杉林带 | 第19页 |
2.2.5.2 桦木林带 | 第19页 |
2.2.5.3 松栎林带 | 第19页 |
2.2.5.4 栎类林带 | 第19-20页 |
2.2.6 野生动物 | 第20页 |
2.2.7 森林资源现状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森林资源动态 | 第21-25页 |
3.1 土地面积变化 | 第21页 |
3.2 林种结构的变化 | 第21-23页 |
3.3 蓄积量变化 | 第23页 |
3.4 森林资源评价 | 第23-25页 |
第四章 林分的碳储量与碳密度 | 第25-31页 |
4.1 不同起源林分的碳储量 | 第25-27页 |
4.1.1 天然林的碳储量 | 第25页 |
4.1.2 人工林的碳储量 | 第25-26页 |
4.1.3 不同起源林分碳储量的比较 | 第26页 |
4.1.4 不同林种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贡献 | 第26-27页 |
4.2 不同龄组林分的碳储量 | 第27-28页 |
4.2.1 不同龄组天然林的碳储量 | 第27页 |
4.2.2 不同龄组人工林的碳储量 | 第27-28页 |
4.3 林分的碳密度 | 第28-31页 |
4.3.1 天然林的碳密度 | 第28-29页 |
4.3.2 人工林的碳密度 | 第29-30页 |
4.3.3 不同龄组林分的碳密度 | 第30-3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1-33页 |
5.1 结论 | 第31页 |
5.2 讨论 | 第31-32页 |
5.2.1 森林资源的变化动态 | 第31-32页 |
5.2.2 森林植被的碳素特征 | 第32页 |
5.3 建议 | 第32-33页 |
5.3.1 巩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成果 | 第32页 |
5.3.2 进一步开展森林分类经营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作者简介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