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社会组织培育效果研究--以南京社会组织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一)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二) 观察法 | 第12页 |
(三) 访谈法 | 第12-15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五、研究难点与研究创新 | 第16-18页 |
(一) 研究难点 | 第16页 |
(二) 研究创新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8-28页 |
一、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文献回顾 | 第18-19页 |
(一) 社会组织的界定 | 第18页 |
(二) 社会组织的发展 | 第18-19页 |
(三) 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 | 第19页 |
二、社会组织培育的相关文献回顾 | 第19-22页 |
(一) 社会组织培育的含义 | 第19-20页 |
(二) 社会组织培育机构的分类 | 第20-22页 |
(三) 社会组织培育的功能 | 第22页 |
三、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2-28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 第22-23页 |
(二) 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第23页 |
(三) 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 第23-25页 |
(四) 影响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 第25-26页 |
(五)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社会组织培育机构培育效果分析 | 第28-58页 |
一、引入型培育机构培育效果分析 | 第28-38页 |
(一) 培育机构A1简介 | 第28-29页 |
(二) 被培育社会组织A2简介 | 第29-31页 |
(三) 组织A2发展现状、困境及未来规划 | 第31-33页 |
(四) 机构A1培育效果分析 | 第33-38页 |
二、合作型培育机构培育效果分析 | 第38-46页 |
(一) 合作型培育机构B1简介 | 第38-39页 |
(二) 被培育社会组织B2简介 | 第39-40页 |
(三) 组织B2发展现状、困境及未来规划 | 第40-42页 |
(四) 机构B1培育效果分析 | 第42-46页 |
三、自建型培育机构培育效果分析 | 第46-54页 |
(一) 培育机构C1简介 | 第46-47页 |
(二) 被培育社会组织C2简介 | 第47-48页 |
(三) 组织C2发展现状、困境及未来规划 | 第48-51页 |
(四) 机构C1培育效果分析 | 第51-54页 |
四、三类培育机构培育效果的分析比较 | 第54-58页 |
第四章 社会组织持续发展之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4页 |
一、培育机构层面 | 第58-61页 |
(一) 对社会组织的了解程度 | 第58页 |
(二) 培育的专业程度 | 第58-59页 |
(三) 地域影响力 | 第59页 |
(四) 培育质量的评估指标 | 第59-60页 |
(五) 培育的资金和精力 | 第60-61页 |
二、被培育社会组织层面 | 第61-63页 |
(一) 创始人 | 第61-62页 |
(二) 组织类型 | 第62页 |
(三) 组织运营方式 | 第62-63页 |
三、社会环境层面 | 第63-64页 |
(一) 资金扶持力度 | 第63页 |
(二) 政策支持力度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70页 |
一、完善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的建议 | 第64-69页 |
(一) 政府面向 | 第64-65页 |
(二) 培育机构面向 | 第65-67页 |
(三) 社会组织面向 | 第67-69页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