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某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优化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11-23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2 国外公共建筑能耗现状 | 第11-17页 |
| 1.2.1 美国公共建筑能耗现状 | 第11-14页 |
| 1.2.2 英国公共建筑能耗现状 | 第14-17页 |
| 1.2.3 其它国家公共建筑能耗现状 | 第17页 |
| 1.3 国内公共建筑能耗现状 | 第17-18页 |
| 1.4 国内公共建筑能耗结构分布 | 第18-19页 |
| 1.5 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意义 | 第19-21页 |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5.2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1.5.3 课题意义 | 第20-21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2 典型建筑的选取与模型建立 | 第23-41页 |
| 2.1 软件选取 | 第23-25页 |
| 2.1.1 DeST软件气象数据库说明 | 第23页 |
| 2.1.2 DeST模拟计算准确性论证 | 第23-25页 |
| 2.2 模型建立 | 第25-31页 |
| 2.2.1 地理位置及建筑设计概况 | 第25-27页 |
| 2.2.2 气象条件概况 | 第27-29页 |
| 2.2.3 模型简化 | 第29-31页 |
| 2.3 参数设定 | 第31-40页 |
| 2.3.1 围护结构设定 | 第31-33页 |
| 2.3.2 室内热扰设定 | 第33-38页 |
| 2.3.3 通风参数设定 | 第38页 |
| 2.3.4 空调系统设定 | 第38-4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3 建筑负荷影响因素优化分析 | 第41-75页 |
| 3.1 因素影响分析方法 | 第41-44页 |
| 3.1.1 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 3.1.2 敏感度计算公式 | 第42-44页 |
| 3.2 围护结构因素分析 | 第44-58页 |
| 3.2.1 窗墙比 | 第44-48页 |
| 3.2.2 外墙热工性能 | 第48-52页 |
| 3.2.3 外窗热工性能 | 第52-57页 |
| 3.2.4 围护结构参数优化方案 | 第57-58页 |
| 3.3 室内热扰因素分析 | 第58-66页 |
| 3.3.1 人员密度 | 第58-61页 |
| 3.3.2 照明功率密度 | 第61-65页 |
| 3.3.3 室内热扰参数优化 | 第65-66页 |
| 3.4 空调设定参数分析 | 第66-74页 |
| 3.4.1 空调设定温度 | 第66-69页 |
| 3.4.2 空调设定相对湿度 | 第69-70页 |
| 3.4.3 人均最小新风量 | 第70-72页 |
| 3.4.4 空调设定参数优化 | 第72-7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4 空调系统设计优化 | 第75-99页 |
| 4.1 空调系统形式及特点 | 第75-76页 |
| 4.1.1 全空气系统 | 第75页 |
| 4.1.2 变制冷剂流量系统 | 第75-76页 |
| 4.2 全空气系统优化 | 第76-90页 |
| 4.2.1 空调系统形式优化 | 第76-83页 |
| 4.2.2 新风控制方案优化 | 第83-85页 |
| 4.2.3 末端再热方案优化 | 第85-89页 |
| 4.2.4 热回收方案优化 | 第89-90页 |
| 4.2.5 全空气系统综合优化方案 | 第90页 |
| 4.3 变制冷剂流量系统 | 第90-97页 |
| 4.3.1 新风直送室内 | 第92-94页 |
| 4.3.2 专用新风机处理 | 第94-96页 |
| 4.3.3 新风方案对比 | 第96-9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 5 设计优化方案节能潜力分析 | 第99-109页 |
| 5.1 优化方案能耗计算 | 第99-102页 |
| 5.2 空调能耗对比验证 | 第102-108页 |
| 5.2.1 负荷指标对比验证 | 第102-106页 |
| 5.2.2 能耗指标对比验证 | 第106-108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109-110页 |
| 6.2 未来展望 | 第110-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